【前言】
有人讲,这世上美好的事物往往容易消逝。盛唐时期,后人将其称作“文人的天下”,可这般美好的时光,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年左右,就走向了衰落。那么在这一百年当中,盛唐到底培养出了何种文学巨匠?他们又写出了哪些流传千古的佳作呢?
李商隐,这位性格沉郁、话语不多的诗人,被后人称作“诗魂”。他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唐朝那桩最大的丑闻给揭露了出来,将当时的统治者批判得一无是处。遥想当年,那首满含讽刺意味的《龙池》诗出现的时候,难道没让人们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吗?
【公元740年,长安城。】
夏日酷热难耐,皇宫内那幽深的御花园中,花香四溢弥漫。一汪池水波光粼粼,涟漪层层。池边的石凳上,坐着两个宛如书生的青年,他们正悠然地品着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诗。
“老 Sun 啊,你晓得不,陛下新纳了个美人进了宫,这才没几天呢,就给封作贵妃啦!”这话是范旭说的,这小伙子二十来岁,对诗词特别感兴趣,总喜欢到御花园里吟诗作对。
“这有啥稀罕的,陛下自打武惠妃走了以后,就在后宫里到处找能替代她的人。不过,听说纳了个王妃当妃子,这倒还是头一遭呢……”一旁的邢日新乐着说,“怪不得最近朝堂上那些官员一个个脸色都不咋样,敢情背后还有这么一出戏码呢。”
“那可是寿王的王妃杨玉环啊。您也清楚,自打武惠妃走了以后,陛下就跟丢了魂儿似的,吃不好睡不好。那些臣子们瞅见这情形,就提议让陛下把杨玉环纳了。谁能想到陛下还真就这么干了,硬是把人给强纳成妃子……这‘功劳’可真是大得很呐!”范旭摇摇头,喝了一口茶。
“真够大胆的!可陛下过于贪图享乐,哪有人敢直截了当地进谏呢?也只能随他去了……要说可怜,那寿王着实可怜,原本是最得宠的儿子,谁能料到竟被自己的父皇把媳妇给抢了……”邢日新也不禁连连叹气。这两人都对朝政的衰败以及君主的骄纵奢侈感到悲哀和无奈。
“这事儿要是传出去了,民间会咋说呢?说到底,肯定是瞒不住的……”范旭盯着池水,眼神发直,心里头犯起了愁。他害怕这样的丑事一传开,会让人心不稳,也怕朝廷里那些有势力的人借此机会造反。
两个书生压低声音窃窃私语,神色庄重且透着几分怪异。这桩丑闻,在民间早就传得沸沸扬扬,可没人敢明目张胆地谈论,也没人敢把这事直接写下来。但就在这个当口,一位极具才情的诗人已然挥笔创作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龙池》,仅用了寥寥数语,便将这桩丑闻的实情给揭示了出来。这位诗人,便是李商隐。
公元701年,李隆基登上皇位,缔造了盛唐时期又一个文治昌盛的局面。不过,自打武惠妃离世后,这位曾经雄才大略的帝王,逐渐沉迷于后宫的骄奢淫逸之中。
“哈哈,美酒配佳人,这才是人生的大乐事啊!”这是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的第一想法。他尽管在表面上装出一副悲痛的模样,可心里早就开始琢磨起后宫的那些美女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隆基不停地挑选美女,然而总觉得似乎缺了点儿什么。
有个朝臣提议后,他才察觉到,自己极为宠爱的儿子李琩的王妃容貌出众。“那可是亲生儿子的媳妇,不过带进宫来快活快活又有何不可?反正他们也没孩子,不会引发什么政治麻烦。”李隆基这般琢磨着。随后,李隆基就派人去传杨玉环进宫。
李琩接到让王妃进宫的圣旨时,不禁一愣:“父皇咋突然传召我媳妇进宫呢,这啥意思啊?”他对父皇的这一举措着实感到迷惑不解。尽管心里满是疑问,可他哪敢违背圣旨啊,只得眼睁睁看着杨玉环进宫去面见圣上。
杨玉环进了宫,李隆基着实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她眉如墨画,眼似星辰,肌肤胜雪,嘴唇仿若鲜桃般诱人,令人心驰神往。李隆基对她赞不绝口,短短三天后,便将她封为贵妃。而后,李隆基还以“祈福”作借口,让杨玉环出家当女道士,借此使她和李瑁解除了婚姻关系。
李琩总算搞清楚状况了,他的妻子竟然被自己的父皇给夺走了!他满心悲愤,曾经那个无比宠爱他的父皇,此刻却如同恶魔一般,将他的挚爱之人抢走。可是,他又能怎么样呢?也只能干看着李隆基和杨贵妃在龙池宴会上尽情欢娱。
那一晚,李隆基在龙池设宴,款待文武百官。羯鼓声声,宴上充满欢声笑语,简直是酒肉成海。大伙都喝得烂醉如泥,可唯独李琩还保持着清醒——他的妻子已然成了别人的贵妃!他内心痛苦不堪,却也只能强装若无其事,实则心乱如麻。
要说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丑闻,那得数这场龙池宴会了。李商隐仅用了几个字,就把真相给揭示了出来:“薛王沉醉,寿王醒。”就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把这场闹剧的关键问题给说清楚了。
【李商隐本人对此事如何看待?】
“唉,天下父母心可怜呐,可这跟君王的行为相比,那真是差得远喽。”李商隐感慨道。在他看来,李隆基的这般行径,着实是有悖于君王的品德。身为一位父亲,怎能把亲生儿子的妻子据为己有呢?这分明是严重地逾越了伦理道德的界限啊。
李商隐这人吧,对名利啥的看得很淡,也不想出名显贵。在他看来,诗人的职责就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感,对当下不好的现象进行讽刺。眼瞅着朝廷里勾心斗角,皇帝又专横跋扈,他决定拿起笔,用诗句来给大家提个醒。
“陛下要是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国家的命运恐怕就危险了。忠言往往不好听,但希望陛下能仔细考虑考虑。”李商隐在诗里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他觉得君主应该把天下之事放在首位,不能贪恋声色之乐。期望皇上能够明白自己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李商隐的这首诗一问世,就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即便不敢明着指责皇上,却都在私底下纷纷传颂《龙池》,以此来宣泄对陛下所作所为的不悦。朝堂上的重要官员瞧着这情形,也唯有连连叹气罢了。
不少有识之人禁不住连连叹息——盛世不再,君主糊涂,灾祸怕是要来了。李商隐借诗批判现实,使众人瞧见了王朝愈发腐朽阴暗的状况。这使得诸多身处高位的大臣们心怀忧愁,惶恐不安。
然而,李商隐的警言终究未能触动李隆基。没多久,安史之乱骤然爆发,唐朝自此步入崩坏之境。文人主宰的时代,也就此终结。历史的车轮冷酷地滚滚向前,王朝的兴衰皆有定数,文人的警示之语终究难以抗衡君主的顽固之心。
【结语】
历史的浪潮暗中翻涌,王朝的基石开始晃动,可日子还得照样过。李商隐沉浸于他的诗歌天地,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诗作风格,把唐朝的兴盛和伤痛统统看在眼里,并且通过借古讽今的方式,令人深思。
李商隐这辈子写咏史诗,可他不写朝政的那些风云变幻,而是用诗篇来承载这千年盛世的荣耀和悲伤。他喜欢独来独往,不热衷于热闹场合,唯有诗和酒能够化解他心中的烦闷。
现今只要一提到《龙池》,大家就会对李商隐的果敢以及他诗中蕴含的灵魂力量所钦佩。就如同历史上难以磨灭的伤痕一般,这七个字必定会深深铭刻在唐朝的文学篇章之中,给后人以警醒!李商隐凭借他的诗魂,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佳作,使我们得以洞察盛世表象下的不安与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