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领导干部考试“翻车”现场:20人不及格照出多少真问题

雨真社会趣事 2025-03-31 00:20:08

考试卷上的“超纲题”和办公室里的“错位卷”

四川某地组织领导干部“任前大考”,结果20人不及格的新闻冲上热搜。网友戏称“这考试怕不是开卷考闭门造车”。细看考试内容就发现魔幻现实:要求科级干部默写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却没人考怎么处理村民土地纠纷;要求背出“八项规定”具体条款,却不问怎么应对上级突击检查时的形式主义。这种考试就像让厨师考微积分,看起来高大上,实则和炒菜放盐没啥关系。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批不及格干部里有人刚拿下省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有人是公认的“拆迁谈判专家”。考场上的低分选手,偏偏是现实考场里的优等生。这种分裂暴露出干部考核的荒诞逻辑——用会议室里的卷面成绩,丈量田间地头的实战能力。就像让游泳运动员考跳高,跳不过两米的统统淘汰,哪怕他能在水里游出世界纪录。

考场外的“加分项”和考场里的“错题库”

这次考试有个细节让人笑不出来:有干部在“案例分析题”里写“需请示领导后决策”,结果被扣分。这种判卷标准简直比丈母娘挑女婿还苛刻——既要你独当一面,又要你严守规矩;既得雷厉风行,又得步步请示。现实中哪个基层干部不是在这种钢丝绳上跳舞?就像让外卖小哥既要准时送达,又得等红绿灯不闯黄线。

更魔幻的是考试形式。三个小时笔试定乾坤,却不见实地走访、群众评议。这种坐在空调房里写申论的考核,像极了某些部门开发的“数字乡村”APP——界面精美功能齐全,但村里老大爷连开机键都找不到。干部们在脱贫攻坚时练就的“狗不叫干部”(狗见了都不叫,说明常来)本领,在考场上反而成了“零分答案”。

及格名单背后的“生存法则”

这20人不及格,倒逼我们看清官场“潜规则”:有人通宵背文件导致考场犯迷糊,是因为白天要应付十来个部门的督查检查;有人写不出标准答案,是因为把精力都耗在了制作迎检PPT和美化台账上。就像让天天996的程序员参加代码规范考试,能及格才是奇迹。

更值得警惕的是“考试经济”的滋生。某宝上“领导干部考试包过指南”已卖出2000+份,线下培训机构推出“三天速成班”,学费顶得上三个月工资。这种“应试培训”产业链,和当年驾照理论考试“保过班”如出一辙,把能力考核变成了记忆竞赛。有干部私下吐槽:“现在下班比上班还忙,白天填表格,晚上背题库。”

从“考场翻车”到“改革发车”

这次考试暴露的问题,恰是干部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浙江某地试点“泥腿子考场”,组织部长带队到项目现场出题:让招商干部当场和客商谈判,让信访干部直面群众质询。这种带着泥土味的考核,比会议室里的笔试刺激多了。

更值得推广的是“动态考核法”。江苏某街道把干部丢进老旧小区改造现场,根据调解纠纷、推进工程的实际成效打分;广东某县用“群众扫码评价系统”,老百姓对干部服务的打分占考核权重的40%。当菜市场大妈都能给干部“好评差评”,谁还敢只盯着考试重点复习?

0 阅读:0
雨真社会趣事

雨真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