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上海老阿姨坦言:结婚就是害老人,年轻人不婚不育也挺好的

雨真社会趣事 2025-04-02 00:05:07

近些年来,社会更新的宏大画卷正在推动婚育观念展开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都裹挟其中。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现在的年轻人不结婚生子了?”,三位上海的老阿姨竟直言:

“结婚就是害老人!年轻人不婚不育挺好的!”

面对越发严重的职场内卷和社会压力,年轻人的婚育成本无可避免地转移至双方的父母身上。

父母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婚育的物质基础,还要投入时间精力帮忙带孙子。

在年轻人是否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结婚生子这个话题面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70后父母开始表示对不婚不育的认同了。

拒绝压力转移

在目前年轻人追求享受青春、快乐当下的生活模式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

老年人同样拥有着享受晚年退休生活的权利,为什么要将晚年生活过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呢?

国际上将目前步入或者即将步入60或70岁的退休老年群体称之为“新老人”。

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文化的洗礼,心理年龄较之生理年龄更加年轻,喜欢追求自由和舒高品质的生活。

在西安雁塔区的老年大学中,就生活着这样一群“新老人”。他们穿着时尚,精神面貌昂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面对记者的采访,57岁的杜女士笑着回答:“我的爱好就是国画,年轻的时候想学却没有时间,现在退休了才能抽出时间来学画画。”

不仅是退休人群,有很多四五十岁的在职中年人也选择了工作之余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爱好。

年轻人不婚不育,就意味着他们的压力不会同步转移至父母的身上。

作为急需开始享受老年生活的“新老人”来说,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吧。

情感共鸣

在一档自媒体博主发起的街头采访中,当被问到:“结婚有什么好处?”时,两位阿姨思考后,有些为难地说:

“享受天伦之乐嘛。”话刚出口,自己却先笑了起来,想必是“天伦之乐”还是“负担”只有自己清楚。

大多数人在谈到结婚时,第一反应会是:“结婚好。”

可是当问到:“以你自身的经历来说,结婚有什么好处呢?”

特别是当镜头对准中老年女性时,她们却都尴尬地笑了起来,说:“没有一点好处,只有害处。”

在心理学中,共情是指个体对于他人情感的理解、认知、以及自身有可能产生的相似情感的体验。

共情包括了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个部分。

认知共情是指对于他人所处情感环境的理解和正确认知;而情感共情是指由他人的强烈情绪而引起的自身间接情绪体验。

就像我们看到感人的影视剧情节时也会潸然泪下,听说他人发生的苦难也会感慨世事无常。

上一辈人通过自身的经历或许已经明悟,传统婚姻模式一辈子束缚着他们,婚姻并不是什么非体验不可的生活模式。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到后悔,自然不希望子女重蹈覆辙,因此也就理解并感同身受现在年轻人的想法了。

资源交换

其实看透了、说白了,婚姻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就是一种互利互惠的,涉及金钱、责任、时间、爱、信任、支持等等资源的交换。

如果这样的资源交换不平等,那么其中一方必然付出更多,因此也就会感到内心的不平衡和怨怼。

如果双方付出持平,却有一方主观上认为自己得到的更少,婚姻的状态同样不会稳定。

然而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自我对于生存资源的保障已经很充分了。

各种福利政策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支持,大大降低了婚姻的必要性。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说,目前对于不婚人士的认同感同样很高,不婚人士完全可以不用在意社会舆论压力,专心享受自己的生活。

多方原因综合起的保障基石,已经让70后父母们认识到了,婚姻已经不再是人生必达的里程碑,而是基于每个人自身情况的自由选择。

在这个思想观念和生活模式越发多元化的时代中,理解和包容就是每个人可以输出和获得的最大的财富。

因为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每一种生活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0 阅读:0
雨真社会趣事

雨真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