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黄花梨传世家具中,桌案的数量不少,但带抽屉的不多。它们大多被视为变体,价格却高于标准款。
在局促的面板底下纵横连接,古代工匠巧妙设计,平添两只抽屉,收纳存放线香等供奉用的东西。
通过观察分析后发现,此桌的抽屉架结构并不复杂,为仿制和改装提供了思路,值得借鉴和学习。
束腰和牙条一木连做,是条桌加装抽屉的必要条件。牙板上掏一左一右两个长方孔,另裁形状相似的板条做抽屉脸。
大边底下,紧贴牙条安横枨,枨子两端交代在抱肩榫侧面位置。
此处是腿子断面最粗的部分,枨子及两头的榫卯都可以选用较大尺寸,这样抽屉架才能足够结实。
前后横枨之间,间隔安四条顺枨,断面挖L形,底边托住抽屉下部,两边起到推拉时左右限位的作用。
两横四纵一共六根直材,黄花梨二屉条桌的抽屉结构便大功告成。
从下往上看,左右抽屉底均采用两拼板,中间有刮擦露出的新鲜木色。这并非修配的结果,而是在推拉过程中和牙条摩擦形成的。
透过抽屉架间的空当再往里,边抹、板心和抱肩榫背面都有一层厚厚的老底,与抽屉架表面累积成的皮壳相一致,基本可以确定从始至终它们就在一起,而非后来改装的。
同样的情形还出现在四条罗锅枨上,总体上桌子原装程度较高。
接下来要重点关注藏品的木质属性,详情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