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人父母之后,你是否也曾听见有人说你“你怎么能这样带孩子,你的心真大”,或者就是有人对你带孩子的方式指指点点……
有人说:“娘家是孩子游玩的地方,丈夫吃完饭就想走的地方,妻子想留却不能留的地方。”还好,我嫁得比较近,能时不时回来看看。
前些天,我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到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太阳一点点西斜了。我妈跟我爸说要去地里挖洋芋蛋子,同时对我说让我带着孩子在家玩,给娃多喝点水。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听说有新奇的好玩意,两个孩子欢呼雀跃着要去玩。
毕竟是我十月怀胎,剖腹八层生出来的,我很爱我的孩子,特别是对于玩这件事情上,只要在原则范围内,我都尽可能地顺着孩子。
你说孩子“淘气”也好,“折腾”也罢,我觉得孩子这是在发现、探索。只要他有个限度,在可控范围内,并从其中学到东西,我觉得这种玩耍就是有意义的。
就这样今年的挖洋芋蛋子行动,在我的支持下,我爸和我妈的默许下,两个孩子欢天喜地地加入其中。
孩子们的快乐很简单,两个孩子在地里挖土坑、捡土豆玩得不亦乐乎,我更是趁机向孩子们说了一下种植粮食的不易。
对于这次下地,我就当带孩子来玩了。我很开心,孩子也很快乐。
然而,这种愉悦的氛围,被过路的人一句“你怎么把娃带到地里来了,你的心真大?”说得荡然无存。
这话里,无非就是在说我这个当妈的不会带孩子,没有做到一个为人母亲的责任。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带孩子的方式有什么问题。
孩子的学习应不拘泥于形式,孩子的教育也应不在乎形式。虽然我家孩子还有些小,但是,我觉得孩子可以听懂我的话,能理解我的意思。劳动教育就可以开始了,再说了带他们来就是玩的,干不干活完全看他们自己的意思。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后来每个经过我家地头的人都会说一句“你怎么带那么小的孩子去地里”。
有些话多的邻居还会多说上几句,意思无非都是“孩子要富养,多给孩子买玩具,少玩泥巴,太脏了,细菌多”,或者就是“这么小的孩子,没必要来地里风吹日晒的,难不成以后还当农民啊”之类的意思。
虽然我觉得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我管不了也无所谓,而且都是同村的邻居,也不可能怼回去。但是,这弄得我爸妈都好像做错了事情一样,一个劲地催促我,让我带着孩子回去。
虽然我也觉得孩子应当“富养”,但是似乎我所认为的“富养”跟这些邻居所言的“富养”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孩子要“富养”,这里的“富”不是说我要让他们在物质上多么充足,而是要在精神上富裕。
优秀的孩子就是全面发展的,这里不单指知识面广、见识多,还应该身体健康、勇于坚强。
可能是我心真的大,那么多人说我“心大”,我还是愿意带孩子去上这么一节劳动课。
现在教育部有个新规定:今年九月一号开学后,把做饭正式纳入劳动课内容,并且详细说明,那个年级要学会做什么菜。对于教育局的这个决定,我很赞同。
中国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这和中国的国情有关,分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知识掌握的程度,但是人才选拔不能唯分数是从。
拒做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今后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和技能齐驱。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不要做100分妈妈,只做80分足矣”,想想这个说法之所以流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每一个母亲都是在孩子出生后才成为母亲的,都是第一次当母亲,凭什么要被要求成为“完美妈妈”?人无完人,又哪来的“完美妈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为何不早早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我们不能养着孩子一生,为什么不现在就让他学会自己谋生?我们不能事事代劳,那为何不趁早放手?我们不能时时周全,为什么不现在让其成长?
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段子:记者问孩子鸡蛋是怎么来的?超市的。面粉是怎么产生的?超市的。记者还问了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哪里来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回答“超市的”。
听到这个啼笑皆非的答案,我们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前我们是形容不学无术的无赖,现在也形容成绩优异的孩子。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成长。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不完美的妈妈,才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不事事代劳的妈妈,才能教育出独立的宝贝。
孩子有无限可能,不要给他设界;孩子有美好前程,不要给他规定。
我们培养的是孩子,而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弱不禁风,反而比我们想象中的坚强。而培育孩子的目的,除了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之外,就是希望孩子能拥有坚强、勇敢、独立的性子。
多带孩子去走走,无论城市、农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多让孩子去尝试,不分是劳动还是学习。
还记得那个走到哪里都在凌晨四点为朱雨辰熬鲜梨汁的妈妈吗?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他们时时刻刻都想要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更可悲的是,等孩子长大成人,父母仍舍不得放手。
这是真正的爱孩子吗?不是,这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鱼翔浅底,并非一日之功;鹰击长空,不是一夕练成。”你想要孩子成龙成凤,孩子们要有优异的成绩,更要有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情。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未来终是拥有无限的希望。孩子承担和背负着自己的前途,而一生的路那么长,唯有自己一步步去走,才能收获经验,得以成长。而父母,终究不可能一辈子陪护在孩子的左右,保孩子一生无忧。
不要怕孩子开错窗,走错路,错了再重新来过,人的一生必然需要“试错”才能成长,也只有在“跌倒”中,才会知道下一步如何走得更稳。
孩子未成年之前,你给他设定了底线,保障了他的安全,给他自由抉择权,让他走出自己的精彩未来,就好。孩子成年之后,父母可以给予建议和意见,但一定不能全权干涉。
时代日新月异,事物千变万化。不要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不要用老观念评价新情况。
相信你的孩子,他定不会让你失望。
End。
花影故事原创作品,专注情感心理领域,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观点与故事。
今日话题讨论:为人“父母”,你给自己打多少分?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