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已消失的国产汽水是如何销声匿迹的,以及最为关键的是,它们如今为何售价如此之高? 本文让我们一同回溯国产汽水的发展历程,探寻其中的答案。
01
中国汽水的诞生
追溯历史,中国汽水的诞生最早可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当时,英商广和洋行于上海创立正广和汽水厂,自此,汽水这一西方饮品踏上了东方的土地,开启了与传统茶饮的角逐之旅。
当时,人们对这种新奇口感的饮料满怀好奇,光绪年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荷兰冰水最清凉,夏日炎炎竞爱尝。中有柠檬收敛物,涤烦祛秽代琼浆。”
1930年底,正广和汽水厂已发展成为国内汽水行业的翘楚,其产品不仅畅销远东地区,还远销英国与澳大利亚。同一时期,国内众多汽水厂相继涌现,如1921年英国轮机工程师科赛恩在汉口创办的和利汽水厂,能够生产14种口味的汽水。
不过,在那个年代,许多汽水厂皆为外国人所设立。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汽水厂历经社会主义改造,纷纷获得了全新的身份。和利汽水厂蜕变成为国营武汉饮料二厂,正广和汽水股份有限公司则由上海市地方工业局代管,并更名为正广和汽水公司。
正广和汽水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国产汽水迎来了辉煌的巅峰期。全国各地的汽水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上海正广和汽水厂、天津山海关汽水厂、沈阳八王寺汽水厂、武汉饮料二厂、北京北冰洋食品厂、广州亚洲汽水厂、崂山汽水公司、重庆天府可乐集团公司,这八大汽水厂在国内市场各占一方,瓜分着各地的市场份额。
此外,吉林的宏宝莱、广东的健力宝、内蒙的大窑等汽水品牌也在特定区域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02
可乐市场背后的政治因素
天下大势,分合无常。80年代的中国汽水市场风云变幻,最终实现了大一统,令人惋惜的是,坐上这“皇位”的却是来自遥远西方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喝可口可口的小男孩
曾几何时,可口可乐在国人眼中与资本主义的腐朽堕落以及国际霸权紧密相连。
矛盾曾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了《剥落“蒙面强盗”的面具》一文,将可口可乐视作美帝国主义倾销全球的特殊商品,认为其能够侵蚀被侵略民族青年的意志,当时,可乐俨然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在苏联时期,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西方产品在东欧受到严格管控。在捷克斯洛伐克,民众只能前往国有的图泽克斯商店购买,且价格高昂,还需凭借国家发放的奖券才行。
1959年莫斯科举办的美国国家博览会上,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辩论结束后,百事可乐的代表将饮料递给尼克松,示意其让赫鲁晓夫品尝,赫鲁晓夫浅尝一口的画面被摄影师捕捉,这一场景随后成为了百事可乐的经典广告,百事可乐也借此机会在苏联建立了灌装厂,成功打开了苏联市场。
赫鲁晓夫浅尝百事可乐
外国汽水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同样经历了复杂的“政治脱敏”阶段。起初,民间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颇为排斥。1978年,可口可乐计划在上海建厂,却遭到了当地的强烈抵制,无奈之下,只好将厂址迁至北京。
当可口可乐在北京建厂的消息传出后,民众再次发出质疑之声:难道中国的汽水无法满足国人及外国人的需求吗?饮用可口可乐岂不是卖国行为?
但随着邓小平访美,中美关系破冰,人民日报对可口可乐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转变。在邓小平抵达卡特总统的故乡亚特兰大后,人民日报在赞扬该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成就的同时,还特别提及了可口可乐的总部位于此地。
此后,一系列的变化接踵而至。1979年1月,中美正式恢复邦交,仅仅3个小时后,可口可乐便宣布进入中国市场。1981年,百事可乐也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灌装厂,自此,国外的“糖水”正式踏入中国的土地。
03
可乐击败国产汽水
在外国可乐进入中国之前,国内相关部门认为国外汽水巨头的涌入将会对国产汽水造成巨大冲击。于是,指定汽水八大厂与两个可乐厂进行合资合作,期望借此获得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从而谋求生存与发展之路。两乐也意图借助汽水八大厂积累的销售渠道,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起初,众人皆以为这将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然而,长期处于国内市场这片“舒适区”的国产汽水,面对在全球市场纵横捭阖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很快便陷入了困境。
1994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资,双方签署了一份为期15年的合作协议。美方投资高达840万美元,远超中方的370万美元。百事可乐承诺解决北冰洋老员工的就业问题,并继续生产北冰洋汽水,以此换取北冰洋的销售渠道。
1994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资
但或许是由于百事可乐出资更多,又或许是北冰洋对商业竞争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北冰洋连同雪山白熊的商标使用权一同被纳入了合资公司。
协议签订后,形势急转直下,投资占比更大的百事可乐掌握了话语权,主导了合资公司的经营决策。百事可乐开始采用捆绑销售的策略,零售商若要采购北冰洋汽水,就必须同时购买百事可乐。
在掌控销售渠道、蚕食国产汽水市场的同时,百事可乐还将北冰洋的生产线全部用于生产自己的美年达和七喜等产品,而北冰洋只能生产少量大桶的纯净水。
其他几家国产汽水厂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山海关汽水、武汉二厂汽水、八王寺汽水败于可口可乐之手,崂山汽水、天府可乐、广州亚洲汽水则在百事可乐的攻势下日渐式微。最终,除了上海正广和汽水厂侥幸逃脱,其余七大厂皆被两个可乐厂“雪藏”,这一事件被形象地称为“水淹七军”。
通过这种先合作后排挤的手段,两个可乐厂迅速掌控了中国汽水的销售渠道,趁着国产汽水陷入低谷之际,占据了中国汽水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最初民众对外国汽水的质疑之声也逐渐消散。
随着市场环境的演变,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从昔日擅长玩弄手段的“阴谋家”,逐渐转变为推行强势策略的“铁腕枭雄”。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两个可乐厂凭借特色鲜明的营销手段,对残余的地方性小汽水厂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2004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推出了两个版本的广告。其中,由明星潘玮柏演绎的城市版广告,以及葛优参演的城镇乡村版广告令人印象深刻。
在葛优版的广告中,呈现了乡镇人民熟悉的生活场景:在拥挤闷热的火车车厢里,葛优奋力挤向售卖推车,购买了一瓶玻璃瓶装的可口可乐。冰爽的口感与车厢内的燥热形成鲜明对比,广告结尾处,葛优投下1枚1元硬币,并告知电视机前的观众,只需1元钱就能享受到这冰爽解暑的可口可乐。
葛优城镇乡村版可口可乐广告
到了2008年,在这种精准定位的宣传策略下,可口可乐成功培育出了4000万农村用户。
随着两个可乐厂的不断扩张,国产汽水的市场空间被极度压缩,重新崛起的难度愈发增大。更为棘手的是,国产汽水在价格上对消费者而言显得偏高。
一瓶330毫升的易拉罐装可口可乐在盒马的零售价为2.8元,而同样规格的北冰洋汽水售价却高达5.5元,近乎可口可乐的两倍。
是国产汽水定价过高吗?实则不然,富途证券的研报指出,一瓶500毫升的可口可乐生产成本约为1.1元,其中原材料成本0.2元,瓶子0.6元,仓储和物流成本0.3元,而其市场零售价却达到3.8元。若按箱购买,单价可降至2.3元,但即便如此,可口可乐在近五年的毛利率仍保持在60%左右。
全球布局的广阔市场、显著的规模优势以及深入到每一个细微角落的销售渠道,共同铸就了可口可乐的商业传奇。此外,可口可乐还通过品牌全球化与生产本地化的运营模式,获取了更为丰厚的利润。
2022年,可口可乐单位箱销量中,82%为公司提供的浓缩液。换言之,可口可乐主要销售的是配方和品牌,在出售浓缩液后,生产、装瓶以及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便转移给了其他合作伙伴,坐等盈利的可口可乐公司宛如一台高效的液体印钞机。
可口可乐生产线
低价策略已然成为两个可乐厂构建商业壁垒的关键手段,这是其他国产汽水难以企及的。国产汽水的市场不仅局限于国内,规模相对较小,在生产环节与原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销售渠道也大多集中在餐饮店。
因此,国产汽水无法像两乐那样凭借规模效应实现薄利多销,价格偏高便成为了横亘在国产汽水与消费者之间的一道难题。面对两乐在汽水市场近乎垄断的局面,国产汽水陷入了艰难的困境。
04
国产汽水吹响反攻号角
然而,国产汽水并未就此沉沦。2007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展开谈判,成功收回了北冰洋品牌经营权,代价是4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产品。2011年,历经波折的北冰洋汽水重出江湖,其地道的橘子味汽水一经推出便迅速售罄。
北冰洋的成功复兴,打响了其他汽水厂重新崛起的征程。随后的几年间,汉口二厂汽水、天府可乐等经典国产汽水品牌相继回归,在各地的餐饮店内,时常能看到它们与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一同陈列在冰箱中的身影。
尽管在商店货架上,国产汽水能够与可乐一较高下,但在消费者难以察觉的生产与供应链环节,国产汽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才赢得了与可乐竞争的机会。
以大窑汽水为例,国产汽水善于运用情怀营销策略。大窑汽水重返呼和浩特市场时,主打“儿时的记忆,永恒的滋味,时间留下至真的味道”这一情怀牌,其经典的玻璃瓶包装在当地极具辨识度,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大窑汽水紧跟时代潮流,邀请自带话题热度的吴京担任代言人,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度。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大窑汽水也下足了功夫。其在售的汽水产品口味丰富多样,经典橙子、山楂、荔枝等口味与其他汽水形成了鲜明的区别。
大窑生产线
同时,大窑汽水还积极关注无糖低糖领域,不断开发新的饮品。与其他受困于本地化的国产汽水不同,大窑汽水选择了布局全国市场,以至于许多消费者并不清楚大窑汽水究竟源自何处,因其与特定地区的绑定并不紧密。
公开资料显示,大窑汽水投入了12.6亿元,在宝鸡建厂,与当地的冰封汽水展开竞争。目前,大窑汽水在全国拥有十个生产基地,覆盖了全国上百万个销售网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成本。虽然与两乐相比,其成本优势仍有差距,但相较于其他国产汽水,大窑汽水已然具备了较高的性价比。
其他国产汽水品牌也毫不示弱,冰峰汽水立下雄心壮志,力求走出陕西;汉口二厂汽水目前已完成三轮融资,交易金额过亿元;北冰洋汽水除了牢牢占据餐饮渠道外,还成功入驻盒马等各大商超渠道。
北冰洋汽水
如今的汽水市场,恰似80年代的八大厂时代,既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态势,又有着各品牌割据一方的市场格局。
尽管目前国产汽水的供应链实力尚无法与两个可乐厂相抗衡,尽管部分新生代消费者认为国产汽水带有糖精味,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国产汽水的再度崛起,不仅让我们重拾往昔熟悉的味道,更为我们在两乐垄断的市场环境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曾经有人说,可乐贩卖的是快乐,而汽水生意的本质又何尝不是传递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