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三级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华红 2024-11-11 09:47:08

工厂流水线上,智能机器通过摄像头对零件进行质检,细微瑕疵也逃不过这双“慧眼”;屏幕上自动化呈现故障精确定位,帮助工程师迅速排除障碍;依托先进算法,精密医疗设备能捕捉到患者眼底病变,提醒医生及时进行干预……一幕幕场景,正是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这里已经跃升为“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的前沿阵地。

从AlphaGo与人类围棋大师的巅峰对决引发全民关注,到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东数西算”战略,加速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从大模型技术的持续积累,到智能化应用遍地开花,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向人们生活方方面面渗透,更加“看得见、摸得着”,生动体现当下“产业AI化”向“AI产业化”转变的图景。

在苏州工业园区,众多企业如何积沙成塔、聚木成林?一项创新构想从萌芽到实现,需经历怎样的历程?人工智能产业的茁壮成长,又需要哪些基石作为支撑?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在身体力行,解答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融通创新、引聚产业的灵魂之问。

找对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今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等顶层政策文件,均将产业化发展放在关键位置。苏州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域,同样打出了政策“组合拳”——《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 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等,都要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扎实和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在15个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

值得注意的是,“场景”与“产业”已成为近年来政策文件中的高频词汇,凸显了政策焦点的新变化。业界普遍认为,“场景”体现了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实用导向,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人工智能需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在具体需求中寻找落地价值;而“产业”则注重构建上下游协同、跨领域融合的生态体系,形成如“热带雨林”般繁荣的生态,促进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发展动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产业化如此关键?举例来说,当下大模型技术发展如火如荼,某个中小企业想以此研发人工智能软件,在立项之初就要面对算力资源的门槛,以及开发、部署、训练、测试的工具,还需要商机对接、产品宣传,才能吸引用户或企业客户,后续还需要运营、维修、更新……但大部分企业显然难以面面俱到,单纯依靠资金投入,亦无法避免“短板效应”,导致创新受阻、商机错失。

因此,发力“人工智能+”需要完善的产业生态底座,形成链条清晰、门类齐全的集群,让企业能够第一时间互通有无,聚焦自身主业,而非将资源和精力耗费在不擅长的领域。

引聚产业、打通链条,是个“系统工程”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要充分考虑能否与本地优势产业结合、基础设施是否健全、有没有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对高端人才有没有吸引力、能否快速形成龙头导向效应等因素。

早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便开始前瞻布局,成为国内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并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确立了“十个一”特色机制,即“聚焦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构建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创新体系。

多元丰富、资源充足的平台,发挥了强大的产业生态支撑能力,成为园区的核心优势之一。信创适配认证平台、工业软件集成验证和攻关平台、中科集成电路设计赋能中心等,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本地化服务,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园区。其中,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扮演着“赋能平台”“服务枢纽”的角色。该中心由园区和华为于2019年共同设立,不仅提供了算力、数据、网络等发展人工智能必需的技术资源,更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各类工具和服务,分为“内扶”和“外引”两大板块。

“内扶”主要聚焦科技服务生态和推广宣传。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例,近年,创新中心积极配合园区,引导支持大模型企业从技术突破走向行业应用,发挥大模型驱动基础科研范式变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优化升级智能终端产品等核心优势,深入梳理产业需求,将大模型融入生产经营过程,加快孵化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为园区先行先试推动垂域大模型落地、与制造业等实体产业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外引”则侧重于生态推介、商机对接。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AI创新,需要落地应用才能体现价值,还要引入外部资源,补齐人才梯队、管理思维、企业文化等短板。仅2024年上半年,创新中心就通过创新大赛、技术沙龙、总裁培训班等活动,持续为园区提升人才素质、输入新鲜血液,以及在多个重大创新项目中,借势发力推动招商引才,并通过中心展厅、媒体宣传、吸纳产品进入线上商城等举措,让更多成果“被看见”“走出去”。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乃至整个数字经济涉及链条复杂、门类繁多,产业化发展不能局限于单一企业或场景。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核心价值在于盘活资源,促进融通,让企业可以“各司其职”,聚焦主业创新。至此,在底座支撑、生态协作下,园区摸索出一条明确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对于加速孵化“高精特新”、形成产业集群有着积极意义。

平台赋能园区,园区引聚产业,产业助推经济

基于创新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在技术研究、科研服务、资源集聚、产业生态中形成了彼此连接、互为依托的“集群效应”。举例来说,如果园区内某家企业的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可就近引入园区另一家企业的产品技术,快速补齐短板;再比如一些重大的集团性计划和项目,实现园区内多个链条甚至全链条企业加入,节约大量供需对接的成本。

产业化的意义不仅在于规模扩张,更在于形成强大的协作和支持能力,为创新赋予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创造切实效益,如此又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正循环,进而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打个比方,成熟的产业好比肥沃的“黑土地”,农具商、化肥商、水厂、农业专家、农产品收购方都已齐备,只要有想法和项目,种下去就可以开花结果,不会让数字经济的“耕耘者”面对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

目前,园区已集聚相关企业超1800家,上市企业20家,初步打造了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拥有2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6.5%。这些数据充分彰显了当地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的显著成就,以及“平台赋能园区,园区引聚产业,产业助推经济”三级跳模式的价值。

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有望形成更全面的支撑能力,比如聚焦园区“1+3+N”场景,在制造、文旅、医药、金融、交通、政务、环保、教育等领域促成规模化、集团化的项目合作;响应国家号召,实现内部软硬件供应链的国产替代,保障数字经济安全;加速人才梯队建设,输送高素质专家队伍,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源头活水;进一步打响园区品牌,向外输送标杆企业等。

综上所述,因地制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找到清晰的赋能路径和生态模式,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与苏州工业园区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全新的样本参考,具备很强的复制推广价值,值得更多区域借鉴,探索如何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打造更多人工智能高地。

(金铭 萌萌)

0 阅读:2

新华红

简介:传承红色基因,勇立时代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