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到中年,一部分人把婚姻过成好的人间,而一部分人,却把婚姻过成糟透了的地狱。”
诚然如此,看看我们的周围,确实有很多人一头扎进爱情的坟墓里,把婚姻过成了糟糕的地狱。
多少人婚前花前月下甜甜蜜蜜,婚后却对柴米油盐无比厌烦。
婚前承诺洗衣做饭,婚后争当甩手掌柜;婚前有说不完的话,婚后只有吵不完的架,直到最后发展到了无话可说的冷暴力。
人还是那个人,生活却不是那种生活了。
所以,中年夫妻婚姻的下半场,拼的是有话可说。
就像那天晚上,我刷到卓姐的朋友圈:
“结婚十五年,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配图是丈夫严哥蜷缩在沙发里刷短视频的背影,电视屏幕的蓝光映在两个人的脸上,像隔着一道无形的玻璃墙。
这样的场景真的太熟悉了。
上个月同学聚会,当年恨不得粘在对方身上的班对夫妻,现在面对面坐着各自刷手机;
前同事小娜说丈夫每天回家就躲进书房,两个人唯一的交流是“晚上吃什么”,就连两人出差视频时,也常常是各自盯着屏幕不说话,偶尔传来一两声“嗯啊”的回应。
01
当孩子成了婚姻的粘合剂
卓姐和严哥的婚姻,是千万中年夫妻的缩影。他们曾经是大学话剧社的金童玉女,刚结婚时,在出租屋里煮泡面都能聊到深夜。
孩子出生后,话题逐渐被补习班、学区房填满。直到去年女儿考上寄宿高中,他们突然发现客厅的吊灯原来会发出令人窒息的嗡鸣,两人居然没有什么话题可说。
心理学有个“空巢症候群”理论,当孩子离开家后,夫妻被迫直面彼此间早已千疮百孔的情感连接。
那天深夜,卓姐翻出二十年前的旅行日记,发现里面记满了严哥说的冷笑话,而现在的他们却连吵架都懒得开口。
02
沉默是如何杀死婚姻的
我认识一对开餐馆的夫妻,每天在油烟里颠勺、算账,却总能在收银台后面说些旁人听不懂的暗语。
丈夫说“三号桌要加汤”,妻子会默契地回应“加两勺白胡椒”;妻子抱怨“后厨的灯又闪了”,丈夫第二天就默默换了新灯泡。
这些琐碎的对话,就像水泥里的钢筋,撑起了他们的烟火人间。
但在生活中,更多的夫妻正在经历着“婚姻失语症”:
两个人明明坐在一起,却像隔着整个太平洋;微信对话框里只剩转账记录和“好的”;后来连吵架都变成了一种奢侈,因为懒得去吵。
有人说,夫妻最悲剧的不是离婚,而是乏味的厮守。因为没有爱的离婚是一种解脱,一种运气,而乏味的厮守,则是一种熬煎,一种倒霉。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曾经克服千辛万苦和对方在一起,日子却过成了一潭死水,这怎么不让人绝望?
03
重建对话的一些台阶
曲姐和林哥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去年他们俩差点离婚,导火索是林哥偷偷给老家寄钱没和曲姐商量。但真正刺痛曲姐的,是她发现丈夫宁愿和游戏队友连麦三小时,也不愿和她多说一句话。
而在他们后来沟通过后,这些状况完全改变了。现在曲姐和林哥每周五都会雷打不动地去街角的咖啡馆“约会”,还规定约会时都不能看手机,必须聊一些“琐事和废话”。
我整理过很多夫妻的访谈记录,发现能熬过中年危机的伴侣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始终保持着说“废话”的能力。有的是丈夫坚持给妻子讲网上看来的冷笑话,有的是妻子每天非要拉着丈夫讨论电视剧里的三角恋,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对话,其实就是婚姻的呼吸机。
看到这里,希望你也能在今晚回家时,试着把手机放下,在煮碗面的时候和爱人聊聊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在晾衣服时和对方说说楼下新开的奶茶店。
婚姻下半场的真谛,不是永远有话可说,而是永远愿意倾听那些“说了也白说”的废话。毕竟,能一起把琐碎日常聊出温度的人,才是真正的生活合伙人。
钱钟书会在《围城》里说:
“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嫁的不是原来的人,像换了另外一个人。”
其实,一地鸡毛才是婚姻的常态,所以困在琐碎中也不必焦虑和自我怀疑。
只是在和对方相处时,记得要适当地降低些期待值,平时多在一起说说“废话”,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扫开满地鸡毛的时候,平凡的小日子里,即使琐碎也会温暖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