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孙艳) 推动产业工人由“工”变“匠”,制定《大兴区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素质提升等活动50余场,惠及职工7.5万余人次;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际,打造“大兴就业平台”……作为北京市第二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单位,大兴区总工会把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相结合,在服务产业工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稳托起产业工人获得感。
曹帅军是北京日光旭升精细化工技术研究所洗衣高级技师,科班出身的他扎根行业十余年,从洗染行业职业技术能手到全国技能能手,从大兴工匠到北京市劳动模范,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一路走来,他深刻感受到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他坦言,自己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受益者,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工会组织的技能助推。
在“产改”工作中,大兴区总工会积极推动产业工人由“工”变“匠”。制定《大兴区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发挥工作室在技能人才培育中的示范辐射作用,目前全区共有技能大师工作室38家。创建创新工作室113家,其中区级93家,市级20家。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两区”建设发展目标定位,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累计培训1.6万人次。
技能大赛不仅是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聚焦民生保障、数字经济、氢能发展等重点领域,大兴区总工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素质提升等活动50余场,惠及职工7.5万余人次。完善《大兴区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大兴区基层技能竞赛经费补贴办法》,推动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通过技能竞赛,一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一线产业工人跨入高级工行列,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随着不断的探索创新,大兴区总工会还搭建了多级学习平台,优化“赋能成长”通道。以职业教育改革为抓手,分别在大兴区第一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大兴一职”)、石油化工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中建三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大兴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兴区工匠学院。大兴一职联动属地及17家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共建创新,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国际氢能产业学院和大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学院,投入专项资金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立“中国药谷·人才学院”,培育高技能人才。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投入使用该区首个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受益职工超万人。搭建兴学网教育平台,发布课程4000余课,累计30余万人次线上学习。同时,创新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指导15家央企分支、市属企业、区域内企业开展内部自主认定,4家技工院校开展“毕业生+学徒制”自主认定。
“产改”为一线产业工人带来的机遇与变化令人欣喜,而这些只是大兴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阶段性成果的一个缩影,在全力推动“产改”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中,大兴区大胆尝试了多项探索做法。
例如,探索畅通人工智能背景下产业工人流动渠道。大兴区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际,打造“大兴就业平台”“大兴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等高品质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立“云指导工作室”,全年累计发布职业指导“微课堂”19期、开展职业指导直播课22期。推进“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建设,提供职业测评、职业指导等,提高就业人岗匹配效率。
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化支撑服务体系,大兴区出台《“新国门”人才支持和服务办法》,构建“三层三类八领域”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获奖的人员申报“新国门”人才。截至2023年底,共有37名高技能人才入选“新国门”领军人才,31人入选“新国门”优秀青年人才。大兴区积极为“新国门”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毕业生等群体在成长发展、创新创业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包括人才租赁型住房、子女教育、健康体检等专项服务。
探索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激发产业工人内生发展动力。以薪酬体系为切入点,大兴区运用劳动收入、职业安全、职业发展、社会治理民主参与等激活产业工人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探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内生力量与外部要素良性互动模式,助力产业工人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