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通知》2023年第14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行为调研报告》.2022年版.

打开某短视频App,首页永远是“神奇药水”“神秘配方”“祖传秘方”,再配上一个戴着白大褂的“老中医”——只不过他背后站的是直播间的销售团队,不是医院的科研支持。
点进去一看,全屏弹幕:“我爸吃了一个月,血糖降了!”、“我婆婆腿不疼了,能爬山了!”、“吃完一瓶,感觉年轻10岁!”……
这些“神药”,到底是药,还是套路?

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一个不太起眼但分量十足的名单:8类被证实为“无效、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它们不是毒药,但更不是救命稻草。它们游戏规则外活跃在直播间、微信群、电话推销中,成为了老年人的“情感依赖”。
1.虚假降糖类:血糖不是你说降就降
宣传语:“吃一盒,摆脱胰岛素!”
真实情况: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能够替代降糖药物,更不可能让你‘摆脱胰岛素’。
这类产品多半主打“植物萃取”“纯天然”,比如苦瓜、桑叶、黄芪等原料。听起来确实像是传统中医的“绿色力量”,但问题是:这些原料的确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前提是剂量、配伍、代谢机制、个体差异都要控制得当。保健品里的剂量?往往连“辅助”都谈不上。
最严重的,是让中老年人产生误判:我吃这个就不用吃药了。结果血糖飙升,糖尿病变成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
发病的不是身体,是盲目信任。

2.虚假降压类:高血压患者的“幻觉药”
宣传语:“吃一瓶,血压稳定如初”
真实情况:降压药是终身管理,不是“感冒药”式的“吃完就好”。
很多人误以为“保健品降压更温和”,但真正温和的是它的“作用”——几乎没有作用。更可怕的是,部分产品里偷偷加入了西药成分(如利血平、氢氯噻嗪),这才让人感觉有效,殊不知背后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低血压昏厥。

3.虚假“排毒养颜”类:排的不是毒,是智商税
宣传语:“清体排毒,面色红润!”
这类产品往往打着“肠道清理”“肝脏排毒”的幌子,主打泻药成分(如番泻叶、芦荟素)。短时间内确实“拉得干净”,但长时间使用会损伤肠道菌群,让你“越排毒越虚弱”。
4.虚假补肾壮阳类:夜不能寐的老年人最易中招
宣传语:“男人的福音,重焕20岁雄风!”
老年男性常被“性能力下降”困扰,这类保健品便钻了“心理需求”的空子。
但你知道吗?很多“保健品”含有非法添加的西地那非(伟哥成分),长期使用会导致心血管负荷增加、视网膜病变、头晕猝死的风险也在上升。

5.虚假护关节类:骨头响≠吃钙片
宣传语:“老寒腿、滑膜炎,吃它就好!”
钙片、氨糖、软骨素……这些成分确实出现在正规药物中,但保健品里没法控制剂量与配比,吸收率极低。关键是:关节炎不是光靠吃药解决的,肌肉、韧带、姿势、体重都要一起管理。
而直播间里只告诉你:“吃这个,不用动!”
那你也别指望能“动”得起来。
6.虚假增强免疫类:免疫系统不是开关
宣传语:“增强免疫力,不生病!”
免疫力不是开关,不是“吃了就增强”。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靠饮食、睡眠、心理、运动等综合调节。
吃一个“灵芝孢子粉”就能抗癌?那癌症早就灭绝了。

7.虚假抗衰老类:长命百岁,不靠胶原蛋白
宣传语:“逆转生理年龄,年轻20岁!”
先不说“生理年龄”这个说法在医学上就没标准定义,就说“胶原蛋白”这玩意儿——它消化后成了氨基酸,跟你皮肤弹性没半点关系。你吃进去的美白丸,最后都成了尿。

8.虚假护眼明目类:眼睛模糊,不是靠枸杞解决
宣传语:“吃它,摆脱老花眼!”
老花眼是晶状体硬化,不是“缺维生素”。这类产品多半靠“蓝莓、叶黄素”撑场,真正含量微乎其微,广告大过药效。

情感共鸣比疗效更有效
你以为他们卖的是药,其实他们卖的是“陪伴感”。
“叔叔阿姨,我劝你一定要吃这个!”、“你不吃,儿女不给你买,这都不孝顺!”、“我妈妈当年就是没吃这个,才……”
这不是卖药,这是情感绑架。
中老年人面对身体退化、家庭疏离、孤独无助时,保健品成了他们掌控生活的唯一方式。
而直播间,给了他们“我被关注”的幻觉。

医疗知识的不对等:专业是最好的“营销工具”
你没学过药理学、内科学、营养学,那些词听起来都“高大上”。
“多肽、干细胞、基因疗法、靶向营养”——一个比一个玄,听不懂就觉得高级,越高级越贵,越贵越想买。
这就是“知识不对等”的恐怖:你不知道自己在被骗。

不说套话,来点干货。
看成分,不看宣传语
别管“神秘配方”,看成分表。
国家规定保健品必须标注全部成分和含量。比如:
“每粒含维生素C30mg”——这就靠谱;
“富含多种维生素,增强体质”——这不靠谱。
看批号,不看主播
保健品必须有“国食健字”开头的蓝帽子标识。
“代工”“内部渠道”“海外原装”都是遮羞布。
看适应症,不要幻想替代药品
保健品不能宣称治疗作用,一旦说“降糖、抗癌、治风湿”,基本可以断定是违法宣传。

说“多陪陪他们”太空泛,我们说点实际的。
1.教会他们“怀疑一切”
不是不信任,是理性看待。
可以陪他们一起看直播,当场指出谬误,让他们逐渐建立判断力。
2.让他们加入“靠谱的群”
教他们用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公众号,加入本地社区医院健康群,而不是“养生微信群”。
3.给他们更好的替代品
比如他们爱喝“枸杞水”,你可以买真正的中草药颗粒冲剂;
他们爱吃“保健钙片”,你可以带他们去医院做骨密度检查,根据结果买处方级别补剂。
4.用“花钱买健康”的心理,转向“花钱做体检”
他们愿意掏几千买“神药”,不如引导他们做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脑血管影像等高阶体检,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不是所有保健品都无效,但所有保健品都不能替代治疗。
健康不是靠一瓶胶囊养出来的,是靠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
别让“神药”偷走了父母的晚年,也别让直播间的假话,抢走了你们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真相往往没那么神奇,但真相,才是最该被“种草”的东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