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了,李子柒为什么不再更新视频了?从家喻户晓的“顶流”网红,到与资本僵持的漫长对峙,这个谜团始终困扰着关注她的观众。有人说她妥协了,有人说她坚持不了,这期间的沉默究竟是一次主动选择,还是一场不得已的停步?故事的答案,在李子柒复出的那一刻,才渐渐浮出水面。
在谈李子柒的“停”,我们得先聊聊她“起”的那一段。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如今被认为“团队化运作”的创作者,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乡村女孩。
没有标配的摄影团队,没有昂贵设备,她靠的只是一部16G内存的手机、一台老旧的单反相机,以及一个120块钱的支架。
刚开始的她,甚至连剪辑软件都用得磕磕绊绊,为了拍一个画面,有时候得来回架几十次支架,光线稍微变了还得重来。
当别的博主为了一个视频开着几万个的设备组,她能拍一个让你“馋到流口水”的美食短片,靠的是全部的耐心和对“好内容”的一腔热情。
而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创作方式,让更多观众走进了她镜头里的山间农家。但凡看过她早期视频的人,几乎都会被那种慢悠悠的田园节奏治愈到。
没有过多的台词,也没有急功近利的风格,只是用最真实的方法让屏幕外的观众相信:哦,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
然而,“人红是非多”这句话落到李子柒身上,似乎成了某种注脚。从2017年一夜爆火,到2021年突然停播,她的故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网红陨落”案例。事实上,她的停播背后藏着一个更复杂的故事——与资本方之间的意见分歧。
根据公开的信息,李子柒与她的商业合作方——微念公司,一度因为利益与决策权问题走到了法律诉讼的地步。
为此,李子柒毅然选择暂停创作,拉开了一场长达几年的博弈。当然,这并不是她与创作“告别”的开始,而更像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抗争。
站在局外人视角来看,李子柒的这个决定未免显得有些“不可理喻”——有多少流量明星愿意为了这样的博弈放弃炙手可热的资源?
但反过来说,正是这种无惧得失的态度,让她被很多人视作一个行业的特例。或许也是这份“倔强”,成了后来李子柒复出引发轰动的关键。
2023年的微博之夜,李子柒回来了——但她的回归似乎早已超越了一个网红的意义。从视频创作者到文化传播者,她的一件螺钿工艺披风,让“传统”再一次成了当晚最大的亮点。
这不是一次随意为之的选择,而是李子柒对文化传承的一个鲜明态度。据她透露,这件披风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工匠们历时近一年完成赐光彩华的装饰效果。
传统的工艺,再搭配她在台上喊出的那句:“是每颗不同的星星组成了银河。”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仪式感,就这样完整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众星闪亮才能成为银河”,看似一句简单的比喻,却是她多年坚持丰富内容的一种意图。她从未把“自己”摆在镜头的中央,而是习惯用一草一木、一碗一筷的叙事手法,呼唤一种更集体的文化关注。
停播没让李子柒闲着,相反,她把更多时间给了“文化保护”。三年里,她拜访了无数非遗传人,除了螺钿工艺,她还“偷师”了蜀锦技法、绒花制作甚至雕漆木门。每一次走访非遗,李子柒都好像凭空增加了一种文化记忆。
但这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作品的内容,从她的视频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的担忧——有太多的传统工艺,正在这个时代悄然消失。
如果没有年轻人关注,这些技艺可能只能停留在历史博物馆的典藏品里。视频成了她的沟通渠道,而新媒体成了她最大的武器。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不仅学,还把这些技艺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她在视频里还原了一件件传统工艺品,把非遗从少数民族文化转变为大众能触手可及的东西。短短几分钟视频,是她在现实与文化保护之间搭建的一座桥。
毫无疑问,李子柒是为数不多能在文化传播上把握住平衡点的创作者。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单纯的“复古娱乐化”,而是一次与时代接轨的结合。
数据表明,她的视频不仅在国内受欢迎,在国外也有一大批忠实观众。这种“出口转内销”的传播模式,让越来越多外国朋友接触到了真实的中华文化。
比如,美国艺术学院一位教授曾在采访中表示:“李子柒的视频,可以视作一种更新版的民族文化展示。”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能轻易打开世界大门,而李子柒独特的叙事方式,显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子柒,但她的经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件事:观众喜欢的,永远不是单纯的炫技或是空洞的表演,而是真正具有深度的文化内容。而这样的文化传播,显然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
一场停播,没能阻止李子柒的文化守护之路;一场与资本的较量,反而让她更加坚定地走向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宽广舞台。也许,未来我们不会只记住她做过哪些视频,而是记住她如何用屏幕,连结起更广阔的文化世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