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爱的人,长大后如何治愈自己?

黎花 2024-10-31 14:40:46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缺爱的人,一生都在寻找从父母那里缺失的爱,一生试图用各种方式填满心里对成长之爱的空缺和失落。

一、童年缺爱的人,长大后对于“爱”有什么样的表现?

看过一句话“生命中缺失的任何东西,都会以另一种方式找回来。”

用心理学解释就是:“缺爱的人,会不断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补偿/代偿这种对爱的渴望,以减轻内心的痛苦、焦虑和不安感。”

1.把对爱的需求和渴望,全部转嫁给伴侣。

缺爱的人,想要充分弥补成长中爱的缺失,就会对伴侣的要求特别高,希望对方能无条件爱自己,能无时无刻不关注自己的坏情绪。

就像伊能静曾经在访谈中说,她刚与秦昊在一起时,喜欢作,喜欢没完没了重复自己的伤痛,然后秦昊就告诉她“你有病要去看医生,我是来找老婆的,不是要当谁的心理医生,也不是来拯救谁的”。

2.骨子里的自卑感,从始至终。

缺爱的人,在爱情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不自信。

与对方相处,总是带着不可磨灭的卑微感,做什么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没法坦诚以待,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伤痕累累。

他们的内心的底色是悲凉的,是“我不配”的洗脑式催眠。

3.害怕被拒绝,宁愿先离开。

缺爱的人,面对感情,有时会看起来很“冷酷”,见一个爱一个人,对谁都心不在焉,不够专情。

甚至每次稍微嗅到伴侣的不对劲,会立即主动提出分手。

实际上,这些对爱的抗拒和疏离,不过是掩饰内心的恐惧,害怕再次重演童年的痛苦和无助,于是宁愿先放手离开。

4.习惯在爱里走极端。

缺爱者,没有正确给予过爱,也自然无法正确的施予爱,所以在爱情里常常表现出两种极端:

一种是爱的无所要求,不管伴侣对自己怎样,只要能留下来,就无怨无悔的讨好对方。

另一种是爱的作天作地,无法被轻易满足。

为了证明自己被爱,会给伴侣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

5. 敏感、脆弱、易怒,神经质。

因为没有强大的安全感做支撑,内心非常脆弱,容易情绪失控,稍有不如意,或者感觉不被爱,就会陷入巨大的负面情绪中。

同时,他们敏感神经质,疑心很重。

如果有陌生人示好,会觉得另有所图,如果有喜欢的人温柔以待,会不敢靠近,怕被嫌弃和厌烦。

6.不会合理表达诉求。

小时候父母的打击和冷漠,造成了他们的条件反射,认为提出要求就会被反对和数落,于是“隐藏”成了他们的保护色。

长大之后,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也习惯了“打哑语”,不会大胆的说出自己的需要。

希望伴侣能主动猜到,也不会直白的表示拒绝,一度被当成有求必应的烂好人。

二、童年缺爱的人,从小经历过什么?

先问“为什么?”再讲“怎么办?”

想找到如何解决这种困境的办法,我们先来看看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根源。

1、父母成长的缺席。

“缺爱”,缺的其实是被爱的体验。

很多父母是爱孩子的,但由于工作忙,很少陪伴孩子,或者夫妻感情不和,整天吵架,造成了孩子童年过程中,来自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和不圆满。

渐渐的,孩子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论“父母的世界不需要我,我是多余的。”

2.对于请求,父母很少给予正面回馈。

心理学家埃德·特洛尼克曾做过一个“静止脸实验”。

起初,母亲对于孩子的每个表情、要求都做出积极回应,婴儿的情绪是稳定愉悦的;后来,不管孩子做什么,母亲都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婴儿很快就情绪崩溃,嚎啕大哭。

实验中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父母情感漠视,时间长了,他们的内心就会敏感易怒,情绪不稳定。

3.羞于表扬,父母习惯于打击式教育。

中国的家长,喜欢用打击孩子自尊心的方式,来督促他们越来越好。

这种模式,看起来有用,实际上有毒,孩子表面看起来听话懂事,实际内心却变得敏感自卑。

4.父母过强的控制欲,不允许孩子成为自己。

在父母强势家庭下长大的孩子,一开始是想要反抗的,但是当表达需求、成为自己的意愿被不断打压和遏制时,为了生存,他们会自动合理化父母的要求。

最后在不断的妥协中,对自己真正的需要产生了怀疑。

三、长大后如何重塑自我,走出童年的缺憾?

毋庸置疑,童年“缺爱”,没有见习过爱的教育,自然这门功课是容易挂科的。

但是只要拥有好的学习力、领悟力,或者找到好的伴侣、老师来指引,我们一样会把内心的缺憾一点点找回来。

1.不再内向归因,学会转变思维方式。

要停止对自己的无休止谴责和嫌弃。

那句“我不配”要彻底关闭,不管现在你是不是孤身一人,也不管是不是你在爱里永远受伤,请客观的看待这件事,而不是永远归因于自己的差劲、不够好。

想要打开“不被爱”的死循环,首先就应该明确一点,造成自己性格敏感、自卑、不好相处的原因,是父母没有好好的爱自己,是他们的不成熟教养,形成了你缺乏爱的能力。

这不是怪罪父母,这是找到病症,才能治病。

2.跟原生家庭“和解”,不是原谅,是放下。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下一步,就是“和解”。

肯定有人会说,明明父母做了那么多伤害我们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大度的去原谅?

因为和解的前提是“理解”!

要知道,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没有经验。

尤其是很多家长,迫于生活和现实的无奈,种种的因果,才导致了对于孩子成长的缺席。

所以,纠结他们的错,不如坦然接受,学会释然,即使到最后你还是不能轻松谅解,那就记住《奇葩说》里的一段对话:

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补充“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3.独立,丰富物质和精神世界,做自己爱的支撑力。

把希望寄托于他人,特别是把爱的希望寄托于伴侣,大概率,你永远都会失望。

因为没有人会无条件陪伴你、包容你、支持你,除了你自己。

正如“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爱也是一样。

如果要用他人的爱来供养你的爱,一旦对方放弃,那是不是你又绕回了原地,变得一无所有。

其实,我们只要拥有独立的精神和物质能力,活得富足和丰盈,渐渐的你就不再需要别人,而是自己就能填满自己的心。

4.安抚并鼓励那个内在的小孩。

我们要“看见”伤痛,看见一直以来,你要的不只是爱,而是一句来自父母的安抚和肯定。

虽然可能你永远从父母那里都无法实现,但是没关系,你可以源源不断输出爱和鼓励给内在的小孩,告诉他“你是最骄傲的存在。”

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才能真正被爱,心理学上称之为“暗示效应”(是指用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不自觉与暗示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简单点说,给自己经常点赞,每天夸自己一百遍,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你就会形成自尊、自信和自爱。

5.承认自己的需求和不满,跟伴侣做良性沟通。

亲密关系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从小缺爱吗?

其实不是,真正的原因是缺爱给你自身带来的性格缺陷。

比如,你总是怀疑伴侣不够爱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折磨对方,折腾自己。

或者,你希望他能多关注自己,却故意表现的冷落刻薄,让他误会了你。

实际上,“越缺爱,越没人爱”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找不到正确爱的表达方式,就会造成误解和分歧,最终让两个人都累觉不爱,想要逃离。

所以,对于爱,我们别太拧巴,喜欢和不喜欢,想要和不想要,都直接表达,别让伴侣纠结疑惑,也别让自己后悔遗憾。

6.建立新的人际情感联结,整合出健康完整的自己。

除了爱情,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善意美好的情感,多多交朋友,扩大圈子,让自己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友好和关注。

许多人的心灵治愈,都不是靠亲情、靠爱情,而是靠友情,有一群陪你哭、陪你笑的闺蜜/兄弟,慢慢就会发现,那些过去的事情已经渐渐放下,缺爱的部分已经被更多爱填满。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