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

梦诗语霞 2025-04-08 15:42:27

在这个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焦虑似乎成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常客。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焦虑的故事,以及从中我们能汲取的宝贵人生哲理。

先来说说第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托德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时间回溯到托德毕业后求职的时期,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又无比紧张的阶段。地点嘛,可能就是各个公司的面试场所。托德每次求职时,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他在面试前就会在心里打退堂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心里,自己仿佛不够优秀,周围都是优秀的求职者,他觉得自己就像一颗黯淡的星星,在众多璀璨的星空中毫不起眼。好不容易成功入职了,按说应该松口气了吧?可并没有。他看着身边那些同样优秀的同事,又开始担心自己的饭碗。他的上司给了他一个客户资源,这本该是个值得高兴的事,可他还没开心一会儿呢,就开始担心自己能不能留住这个客户。就这样,托德整日忧心忡忡,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据不完全统计,像托德这样初入职场就陷入焦虑状态的人不在少数,大约有30%的职场新人都会在入职初期有过类似的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托德最后心理压力巨大,患上了急性焦虑症。这对于托德来说,无疑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巨大阻碍,原本充满希望的未来,被焦虑的阴霾所笼罩。

再看看38岁的丽贝卡,她是一个职场妈妈。时间大概是她晋升为经理之后,地点是她温馨却又让她忧心忡忡的家。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是职位的晋升,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转变。每个夜晚,当别人都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她却在床上辗转反侧。她担心的事情可多了,女儿在学校是否安全,这在每个妈妈心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数据显示,约有80%的妈妈在孩子上学期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她还担心丈夫会不会有一天被裁员,毕竟家庭的经济来源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家里剩下的积蓄不多了,她害怕不够用。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这些忧虑就像恶魔一样在她心中肆意游荡。她的状态越来越差,变得寝食难安,经常毫无征兆地号啕大哭,精神都濒临崩溃了。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如果丽贝卡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很可能整个家庭都会受到影响。

还有年近50岁的伊丽莎白,她退休在家,本应是享受悠闲时光的时候。可是她的每一天都过得战战兢兢。时间是退休后的日常,地点就在自己舒适的家中。她害怕自己思想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社会抛弃。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涌现,大约40%的退休人员都会有担心跟不上时代的焦虑感。她担心自己上了岁数身体每况愈下,给他人添麻烦,而且觉得自己的退休金不够,恐惧意外降临,甚至还无端揣测哪天社会会爆发动乱。这种无端的担忧让她的生活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宁静和快乐。

这三个人的故事是不是很有代表性呢?他们总是为还没发生的事情提前焦虑,每天就像一台高速运转却不知何时会报废的机器,处在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我们都知道,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既无力改变未来一定会到来的事实,又拖垮了当下的生活。其实仔细想想,明天的烦恼会不会来,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根本不会来,那我们今天的担心就完全是多余的,就像你担心明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一样,完全没有必要;二是一定会来,而既然非来不可,担心又有何用呢?就像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你要是一直担心雨会不会下,而不做准备,那等到雨真的下了,你肯定会措手不及。所以我常说,一个人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为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担忧。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美国一家报社有一位年轻记者叫琼斯。有一天,上司叫他去约访大法官布兰德斯。那是琼斯工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时间大概是他刚进入报社不久,地点在报社的办公室里。琼斯听到这个任务后大吃一惊,他连忙拒绝,心里想着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认识我。他开始列举出一堆不去采访的理由:自己是无名小卒、经验不足,法官公务繁忙等等。上司听了后,瞥了他一眼,直接拨通了对方的电话:“你好,我是明星报的记者琼斯,我奉命采访布兰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琼斯惶恐地说,怎么能提他的名字,法官怎么可能答应。可是啊,电话那头传出的声音却是:“一点十五分,请准时。”琼斯当时就愣在原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断纠结的事情,对方竟如此干脆地答应了。成名以后的琼斯,在演讲中感叹道:“那一刻,是我二十几年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这也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担心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经说过:“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总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中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这可不是一句毫无逻辑的鸡汤。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很多志愿者参与实验,让这些参与实验的人把未来1周可能会遇到的烦恼写下来,然后投入“烦恼箱”中。过了3周之后,也就是时间来到了第3周这个时候,心理学家把箱子打开逐一核对,结果显示,令人惊讶的是,90%的烦恼,根本没有发生。然后心理学家把剩下的10%再次放入“烦恼箱”,又等待了3周。当又一个3周过后,和实验者核实时发现,那些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这就充分说明,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作家李筱懿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她过去的生活中,时间贯穿在她日常的每一天,地点可能是家里的每个角落或者工作的场所。她的生活十分紧绷,每天都在为各种事情焦虑。比如明天开会需要她发言,按照她的习惯,前一晚就一定会紧张得睡不着,她生怕自己临场表现得不好。下个星期需要出差,从接到通知那一刻起,她就会开始忧心,设想一路上可能遇到的难题。常常是事情还没有发生,她整个人就已经处在煎熬之中。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地发现有许多她担心的事并不会发生;即便真的发生了,也远没有她想象中可怕。无论是工作上的难题,婚姻里的纠葛,或是身边亲朋好友的离开,在当下对她来说仿佛是天大的事,她无数次也以为自己会挺不过去,可当它们真的发生了,总会有应对解决之道。回过头想想,她这才发现,没有哪一件事真正将她击垮过。就像我们小时候觉得忘带作业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时候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天大的事,恋爱的时候觉得和喜欢的人分开是天大的事。后来才发现,18岁考不上好的大学,人生也不会就此完蛋;35岁失去爱人,并不意味着会孤独终老;40岁被裁员,也不代表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天大的事和屁大点事之间往往只隔着时间。

斯坦福大学有一项研究指出:人类的大脑会把我们害怕的事情影像化,并不断地在脑子里重复,结果就是好像有一个磁力场,引着我们走向那个方向。有些困难确实很难逾越,但更难逾越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的焦灼情绪。这里要提到前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马库斯,他写过一本回忆录叫《孤独的幸存者》。他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海豹突击队士兵们的训练强度非常大,地点就在他们专门的训练基地。他们训练基地的一角挂有一口钟。队员们一旦觉得自己熬不下去了,敲响它之后,就可以自由离开。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放弃训练钟声响起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夜里,而不是艰苦训练的白天。为什么呢?心理学家分析说:训练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去想太多,所以能挺过去。但到了晚上,无尽的黑夜,寂寥的环境,放大了队员们对痛苦的感受,他们担心明天的训练会像今天一样痛苦,提前陷入了一种“情绪劳动”中,以至于选择放弃。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要进行一次重要谈判,还没准备,就开始担心“万一出差错怎么办?”,结果真的出了差错。要进行一次重要会面,还没见面,就开始烦恼“万一这个人很难搞怎么办?”,结果真的很不顺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尽管你什么都还没做,但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都会消耗心理的能量。这种无谓的消耗,占用了你大量的精力,所以当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能量已经不够用了。打败焦虑的最好方法,不是杞人忧天地胡思乱想,而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要谈判,就认认真真准备好资料;要见客户,就仔仔细细记住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在迟疑焦虑中每花费一分钟,就会少一分钟去解决问题。当你开始行动,你就会发现所有预设的困难,早已不攻自破。

生活其实就像禅师所说的“饥来吃饭,困来眠”。假如有人向禅师请教,生活中应当如何修行,禅师回答得很简单:“饥来吃饭,困来眠。”那人不解:“吃饭睡觉也算修行?”禅师答:“常人吃饭时心里想着事,睡觉时心里想着事,自然不算修行。倘若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那便是修行。”我们要用随遇而安的态度,过顺其自然的生活。“活在当下”才是人生最难的修行。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急于奔向未来,却忽略了当下的美好。我们看到托德的焦虑,他本应在入职的新起点上积极探索;看到丽贝卡的痛苦,她本应在家庭和自我的平衡中找到幸福;看到伊丽莎白的战战兢兢,她本应在退休生活中享受悠闲。而琼斯如果一直被担忧束缚,就无法完成对布兰德斯的采访;我们自己也常常像李筱懿之前那样,被无端的担心耗尽精力。马库斯所在的训练队如果都被夜里的焦虑所左右,就不会有优秀的海豹突击队队员。

就像那扫树叶的孩子,想要提前扫落叶,结果在徒劳无功中累坏了树木。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而是要学会活在当下。当我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不要让焦虑占据我们的心灵。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像准备谈判资料或者了解客户需求这样具体的事情。在生活中,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就用心感受食物的味道;睡觉的时候,就放松身心进入梦乡。不要让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烦恼破坏了当下的平静。

总之,我们要明白,过度的焦虑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我们错失当下的美好。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担心日落而错过日出,不能因为担心明天的风雨而拒绝今天的阳光。所以,让我们学会活在当下,把心思放在眼前的事情上,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战胜焦虑,迎接美好的未来。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