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在战场上老前辈的岁月长歌

难哄 2025-03-31 22:52:11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将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用热血捍卫了和平。他们就是那些从战场上退伍回来的老前辈,如抗美援朝老兵谢荣华、李昌友,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余泽忠、肖家喜等,他们的故事,是一部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1948 年 2 月,谢荣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 年 11 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27 军 80 师 240 团通信兵入朝作战。在长津湖战役中,他虽未与敌人正面交锋,但作为通信兵,在敌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传递信件和秘密文件,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说:“敌军装备好,飞机多,就在天上飞,到处丢炸弹。当时心里最怕的,就是被炸死了,信却还没送到。” 后来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他更是顶替牺牲的机枪手战斗,不幸被敌机投下的炸弹炸烂背部,被送到前苏联移植兔子皮才救回一条命 ,落下了一身的伤疤。

同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李昌友,23 岁参军,1951 年随部队入朝。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他所在部队负责夺取加里山,切断洪杨公路。战斗中,他们遭遇了敌军的顽强抵抗,地面有炮兵和地雷,天上有空投炮弹。李昌友所在的八连作为主攻连,浴血奋战,270 人最终仅幸存 17 人,他自己也右侧头盖骨被炮弹击伤。伤愈后,他再次奔赴战场,成为一名侦察兵。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深入敌军观察、放哨,并参加战斗。班长为了救他,被炸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壮烈牺牲。回忆起这些,李昌友老人几度哽咽:“269 个,个个都是 20 多岁,我们一个锅里吃饭,都牺牲了……”

时光流转,到了 20 世纪 70 - 80 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1981 年,18 岁的余泽忠应招入伍,进入兰州军区 “红军师”。1985 年 12 月,他所在部队开赴老山前线进行对越防御作战。1986 年 7 月,余泽忠所属部队驻守被称为 “死亡阵地” 的老山 17 号高地。在前线的 1 年 8 个月里,他参加大小战斗 100 余次,独自帮助受伤战友转移就达几十次,3 次身受重伤,其中两次是因为掩护战友,导致左手明显短于右手 。退伍后,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6 次跳进长江救人,3 次挺身而出勇斗歹徒,还常常拿微薄的收入救济贫困家庭。

而肖家喜,1978 年 3 月参军,1979 年 2 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战斗中,他所在连队负责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却因天黑地形复杂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在与部分战友一起行动时,又遭遇敌军。为了保护战友,他孤身引开敌人,臀部中弹。此后,他历经 9 天 8 夜,在缺粮少水、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手脚并用地从战场爬回祖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被中央军委授予 “钢铁战士” 称号 。

这些老前辈们,在战场上,他们是无畏的勇士,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奉献一切;回到家乡后,他们又默默融入平凡的生活,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的故事,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激励着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战火淬炼:战争中的生死考验

枪林弹雨里的坚守

在那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老前辈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在枪林弹雨中坚守着。谢荣华作为通信兵,在长津湖战役期间,穿梭于敌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威胁,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 将信件和秘密文件及时送达。那一封封信件,承载着部队的重要信息,是胜利的关键。他不顾头顶呼啸而过的敌机,不顾脚下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在纷飞的战火中奔跑、前行,哪怕衣衫褴褛,哪怕伤痕累累,也从未停下脚步。

李昌友所在的连队在加里山战斗中,面对的是敌军坚固的工事和凶猛的火力。加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军在地面布置了大量炮兵和地雷,天上还有空投炮弹不断落下。但李昌友和战友们毫不畏惧,他们在夜里发起冲锋,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的精神,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尽管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鲜血染红了土地,但他们没有退缩,一步一步向着敌人的阵地逼近,用生命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生死瞬间的抉择

战争中,生死瞬间的抉择时刻考验着每一位战士的勇气和担当。余泽忠在战场上,多次面临这样的抉择。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战友们陷入了敌人的火力包围,情况万分危急。余泽忠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们遮挡敌人的子弹。密集的子弹呼啸而过,他的左手被击中,鲜血直流,但他咬牙坚持,直到战友们安全转移。那一刻,他心中只有战友的安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肖家喜在部队失散后,独自面对敌人的追捕和恶劣的环境。当他与部分战友遭遇敌军时,为了保护战友,他毅然选择孤身引开敌人。他向着另一个方向拼命奔跑,敌人的子弹在他身边穿梭,他的臀部不幸中弹,剧烈的疼痛让他几乎晕厥,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继续向前跑。在接下来的 9 天 8 夜,他缺粮少水,身负重伤,却从未想过放弃。他手脚并用地爬着,心中只有一个目标 —— 回到祖国。在这艰难的求生过程中,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他对生命的渴望,对祖国的热爱。他的抉择,展现了一名战士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回归平凡:脱下军装的日子

生活的新起点

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这些从战场上退伍回来的老前辈们,带着满身的伤痕和荣誉,踏上了回归平凡生活的道路。他们告别了战火纷飞的战场,告别了生死与共的战友,重新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开始了新的生活。

谢荣华退伍返乡后,选择在村里的碾米厂工作。曾经在战场上传递重要信件的他,如今扛起了沉重的稻米,靠着自己的双手挣取收入养家糊口。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从未抱怨过。他将自己的立功受奖证书及军功章小心地放在柜子里,很少与外人提起自己受伤的过往和立功的事。在他看来,能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就是他最大的荣幸。

李昌友转业回到家乡湖北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当时的大幕乡极为偏远落后,缺乏人才和干部。但他没有丝毫怨言,被分配到大幕乡政府工作后,一干就是九年。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求真务实,曾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并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后,他又先后到高桥税务所、大幕乡税务所当主任,始终坚守在基层岗位,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困境与坚守

然而,回归平凡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即便身处困境,他们依然坚守着军人的本色和信念。

余泽忠退伍后,被安排到一家国企工作,本以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却在 90 年代国企改革的浪潮中下岗了。为了生计,他当过水泥工、做过瓦工、洗过碗、卖过水果,尝试了各种艰辛的工作。生活的压力如大山般沉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依然保持着乐于助人的品质,路见不平就出手相助,谁有困难他就慷慨解囊。1988 年,他在公交车上勇斗小偷,帮助老人夺回救命钱,还将自己仅有的 100 元钱给了老人。他还 6 次跳进水里救人,其中一次自己差点丢了性命,可他却只是笑笑说没事。

2001 年,命运再次对他露出了狰狞的獠牙,他患上了肝硬化。治疗费用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为了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孩子因没钱交学费而辍学在家,妻子为了给他治病,偷偷借了 5 万元,可很快就花光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愿向组织伸手求助,他说 “军功章不是筹码,军人要不居功,不伸手。国家也有困难,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他的坚韧和高尚品格,令人动容。

这些老前辈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坚韧与奉献。他们在战争年代,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在和平时期,是默默奉献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精神传承:影响与力量

对家庭的影响

这些从战场上退伍回来的老前辈,不仅在战场上留下了英勇的足迹,回到家乡后,他们的精神和品质也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家庭,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

李昌友老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九死一生,他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也深知国家需要有人来保护。在他的鼓励下,儿子辈和孙子辈均有人参军,他家的门楣上,三块 “光荣之家” 门牌熠熠生辉 。多年来,李昌友常常给子孙们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那些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瞬间,都成为了子孙们心中最生动的爱国教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孙们从小就树立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他们以爷爷为榜样,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像李昌友这样的老前辈,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爱国精神、坚韧意志和奉献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在他们的影响下,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到了激励,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这些家庭也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着军人的优良品质。

对社会的贡献

退伍不褪色,是这些老前辈们的真实写照。他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积极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陈荣,这位从 “英雄硬六连” 走出来的老兵,在战场上与同乡战友张建华立下 “生死约定”:万一谁牺牲,活着回去的人就要替对方照顾父母。在一次作战中,张建华英勇牺牲,战争结束后,陈荣一直履行着与牺牲战友的约定,代战友孝敬父母 。30 多年来,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承诺,用行动诠释着战友情深。

不仅如此,陈荣在创业成功后,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他每年拿出约三成盈利回报社会,20 多年来,投入慈善公益事业的经费已超过 2000 万元。他筹资修建了 “英雄硬六连赤溪希望小学”,向边远山区学校捐赠大量音乐器材,还积极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出资帮助 100 名贫困儿童实现艺术梦想 。他的善举,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生活,也为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还有许多老前辈,他们或是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邻里排忧解难;或是投身教育事业,给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或是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岗位,但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军人的使命,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了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激励着更多的人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永不磨灭的记忆

这些从战场上退伍回来的老前辈们,他们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战争年代,他们是无畏的勇士,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在和平时期,他们是默默的奉献者,将军人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谢荣华在枪林弹雨中传递信件,李昌友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余泽忠多次在生死瞬间保护战友,肖家喜凭借顽强的意志爬回祖国…… 这些事迹,无不展现着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他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生死考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他们回归平凡生活后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家庭中,他们传承着爱国精神和优良家风,激励着子孙后代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在社会上,他们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传递着正能量,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如今,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年轻。我们应当铭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传承他们的精神,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同时,我们也要关心和照顾这些老前辈,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因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

0 阅读:1
难哄

难哄

人生的旅途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需要你自己走,自己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