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看守所医疗过失致死案终局:国家赔偿和解 医疗过错认定引争议
19岁精神残疾少年小忛在成都看守所羁押期间因肝衰竭死亡案,历经5年司法拉锯,2025年4月11日宣布达成国家赔偿和解。但家属透露赔偿金额未达500万诉求,律师证实看守所民警未被追责,案件背后暴露的监管漏洞与法律争议持续发酵。
五年维权路:从死因鉴定到赔偿拉锯
2020年7月,患有三级精神残疾的小忛因涉嫌盗窃被刑拘,同年11月在成都市看守所死亡。尸检报告显示:其脑肿瘤引发癫痫,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致肝衰竭,看守所未及时诊断治疗。2022年看守所鉴定承认"诊疗不规范"负次要责任,但公安机关以"符合收押条件"为由拒绝赔偿。2025年4月四川省高院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但具体金额未公开。
致命三重问号
收押合规性争议:家属出示2016年脑肿瘤诊断证明及精神残疾证书,质疑看守所明知其患病仍违规收押。《看守所条例》明确规定重症精神病患不得羁押,但公安机关称"入所体检合格"。
医疗救治延误:鉴定指出看守所"未及时诊断肝硬化",家属指控民警发现病危症状后送医不及时。警方反驳称"每日巡诊记录完整"。
赔偿金额落差:家属主张502万含精神损害赔偿,法律界推测看守所或承担20%-40%次要责任(约100万-200万),但最终和解金额未达预期。
司法闭环争议
尽管检察院认定"民警无追责情形",但家属质疑关键证据缺失:①入所体检报告未公开 ②病程记录未质证 ③看守所监控录像未作为证据提交。代理律师周兆成透露:"调解协议附带保密条款,核心医疗记录仍被封存。"四川省公安厅维持原决定的复议书显示,其认定依据仅为"入所体检表",引发程序正当性质疑。
精神障碍者羁押制度拷问
本案暴露我国特殊人群羁押困境:全国每年约3000名精神病患被羁押,但看守所普遍缺乏专业医疗条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指出:"本案实质是司法系统对'强制医疗前置程序'的规避,应建立审前精神病鉴定强制机制。"
(案件启示:目前全国仅17%看守所配备精神科医生,专家呼吁推行"羁押前精神评估"制度,防止"带病入所"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