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普通的下午,朋友圈里忽然炸开了锅。
一位自称“北大宝妈”的育儿博主发布了一段视频,她的观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她严肃地呼吁家长们不要带孩子去观看《哪吒2》,并列举了多条理由。
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位高学历的妈妈到底看到了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北大宝妈为何抵制《哪吒》从春节档的《哪吒》上映以来,这部影片在国内大受欢迎,反响热烈。
不光孩子们爱看,连大人们也热衷于带孩子二刷三刷。
这位所谓的“北大宝妈”却在视频中明确表示,孩子们不应该接触这部电影。
她的理由听起来也颇为严肃,让人不禁停下来思考其中的合理性。
她首先担心孩子会把电影中的情节当成现实。
她认为,《哪吒》中的角色哪吒虽然处于魔丸状态,破坏性极强,但依然得到了父母的包容和深爱。
现实中的孩子如果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往往难以得到同样的接纳。
她怕孩子们看完电影后,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自己可以像哪吒一样无所不能,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严峻性。
具体言论及理由除了担心情节带来的影响,这位北大宝妈还指出电影中的暴力元素。
她认为,电影中有多达43个打斗场面,这样的高强度暴力情节可能会让孩子们以为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她担心,这样的情节会教坏孩子,让他们学会以暴制暴。
她也提到了电影中的替考作弊情节。
在电影里,为了解救好友,哪吒代友参加天庭考核。
她觉得这样的情节会鼓励孩子们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此外,她对导演饺子的“啃老”行为表示反感。
导演饺子大学学的是药学专业,但毕业后却靠母亲的退休金自学动画。
她认为,这样的经历会给孩子们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认为不用努力就可以成功。
影片中的教育问题引发反思这位北大宝妈的观点虽然引起了很多争议,但她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们受到更好的保护。
事实上,她的上述担忧不仅反映了她的个人观点,也折射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普遍问题。
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不少家长希望能给孩子规划一条捷径,让他们少走弯路,尽早成功。
他们试图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菌”的环境,不允许孩子们犯错,屏蔽一切可能的“不良影响”。
这种过度保护,虽然看似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这种过度保护反而束缚了孩子。
电影中的哪吒代表了一种敢于挑战命运、不畏困难的精神,这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勇敢和担当是相一致的。
家长与其一味抵制电影,不如学会引导孩子正确理解电影中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在故事中成长。
影片中,哪吒在父母的包容与支持下,最终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这正是一种积极引导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面对挑战,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不让孩子接触外界,而是在他们接触外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学会自我判断,不断成长。
结语北大宝妈抵制《哪吒》的这场闹剧,引发了众多争议,但也让我们反思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是不是该放手让孩子自行感受和体验,接受生活的磨练?
我们常说,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推动和唤醒,而不是一味地保护、屏蔽。
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成长环境,需要在一次次尝试和错误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正如电影《哪吒2》中所传递的理念:“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们需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生活的主宰。
每当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都要问自己,是保护还是束缚?
我们要相信,孩子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站稳脚跟,迎接各种挑战。
让我们一同思考:如何给孩子一个既有保护又有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挑战中成长,在磨砺中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