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重点高中和区重点高中有什么区别?

星洲的趣事 2024-11-07 09:42:58
北京市重点高中。是北京市在1978年时确定的,一共25所,之后不进不出。 北京的市重点,相当于外地的省重点。 市重点虽然行政关系隶属于高校或者区,没有直接隶属于市教委的,但市可以直接给予财政和人事方面的支持。 区重点是各区自己设定,但也得到一定备案而不是想设就设的。其名额数量自然也就多了许多。目前也是不进不出的状态 市区重点都是正处级事业单位,和区教委平级,但仍然是区教委所属的事业单位(部分为高校下属的中教单位),其余普通中学为副处级。也就是说,市重点之间,市区重点之间,校长书记调配属于平级,但市重点副校长平调普通中学则为正职,反之为副职。 市区重点高中都是800元学费,普通中学为350元。 实际上,虽然北京市后来实行了示范高中概念,市区重点全部入列,部分普通校也入列,但市区重点并未取消。 学费差别仍在。还有的就是拨款力度。 前往通州的几个学校全部是市重点,校园建设全部为市财政,动辄数亿元。很多市重点的校园设施和硬件水平,软件水平依然远超其它普通中学,比如西城区的回中,东城区55中等,而不是因其教学成绩而定。 为什么,我以前很多答案说过,市重点设定不是依据一时的教学成绩,而是很多复杂因素 说几个很多人现在不清楚的点 1 由于市区重点设置时间较早,且不进不出,所以实际上和各校现在教学成绩差别很大。比如海淀区的市重点是一零一,清北人附,首师大附,区重点是理工大附和交大附,没有十一学校,其属于普通中学。 比如西城区的市重点一共八所,原西城四中实验八中师大二附一六一,原宣武师大附15和回民。这里面,一六一,回中经常被忽视,但实际上,你就是把其它6个都踢出去,你把四中都可以踢出去,你都不能踢出去161和回中。这就是它们稳居市重点的原因。 所以才会有所谓海淀六小强和西城四金刚的说法。海淀是为了加上十一,西城只说了北区的四个。 但这个说法只是家长和中介说说罢了。 其实呢,宣武在合并以前,师大附和15中还是挺能打的。 东城,市重点2-5-景山-汇文-55,55经常被无视,同理,你可以把其它踢出去也不能把55踢出去。 区重点,东城是北部原东城的东直门,166-171,南部原崇文的是50-广渠门-11中-109。 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十一学校会觉得被11中搞混,但实际上11中的重点层次高于十一学校。。。 2, 重点校的认定范围。 只认本部和通州校区。 市重点在外区的各种学校,比如人朝,清朝,人丰等等,均不认定为市重点。它们不属于一个学校,不在一个管理序列上。 比如,八中是属于西城区教委下属的事业单位,如果八中在丰台区有个八中某某学校,那么这个学校是属地丰台区教委的下属事业单位,人财都是丰台区管理,教学教研也是跟着丰台区为主,招生考学也是跟着丰台。 但是,市重点的通州校区全部视为市重点,尽管目前还是归通州教委管理,但是,通州校区视为主校区,这些学校都是双注册,一校两校区。 还有一个情况。在大部分市重点初高中分离的情况下,没有重建初中的,其初中分校和高中是两个学校,本校是纯高中校,2-5的情况都是如此。所谓区内的分校区也是此类情况,比如分校区其实就是9年一贯制的小学初中,但本部依然是纯高中校 也就是说,北京的市重点范围,局限于25所市重点的本区本部校区和通州校区(如果初中分离且未重建,则只有纯高中校)。 区重点,区所属,也只认定本区,事实上区重点跨区开校区的非常少见。 下面我想说的是, 1978年北京市的样子,和现在是大为不同的,三环路还没建成。。。。。。 1978年定的市重点名单,1998年的初高中分离,现在刚有的通州校区,和现在教育格局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很多学校当时甚至还没成立。要根据现在的教学效果和加工能力,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潜力选择学校。不拘泥于市重点。 但是,同等分数下,优先选市重点。毕竟架子还在,市重点整体拨款多,师资配备要求高,相应,硬件设施更好,文体活动和素质教育水平更高,国际交流也多。 对于人朝,十一和161的情况评论的比较多 先说人朝。 人朝,包括其它同类性质的清朝等,性质都是一个,朝阳区主办的和外区市重点合作的学校,其学校人财物地皆为朝阳区,外区市重点的合作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市重点可能支援一些管理团队,教师,以及共享一定的教研,这些确实是有益处的,第二是升学,在人朝和清朝壮大后,人大附和清华附就不向朝阳区放统招名额了,但朝阳区生源进入人大附和清华附就读的机会反而多了,一种是保留朝阳区学籍,但去本部就读,另一种则是通过集团校名额获得本部学籍。当然还有家长可以自己手动操作,比如中考前变成海淀户口回海淀考试等,这就是个人行为了。 实际上,人朝这种模式的确扩大了朝阳区的优质教育,但是,它只是某种过渡形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清华附在华侨城的学校,你还能看到被凿掉的黄冈中学的字样。对,它以前是黄冈中学的华侨城学校。黄冈不行了,换名字了。 如果有一天,现在合作的中学也不行了呢?格局变化很大的。这种不行哪怕只是一点点。 甚至于现在还挺立的二中,还在北京市前10的二中,其亦庄学校也更名到人大附了。 这种合作,本来就是某个时间点上,某个条件下的合作。 再说背景,00年以后,原来的东郊朝阳区大发展,过去朝阳区什么样子,三环是工厂,四环就是菜地了,现在飞上天的太阳宫,其实还是乡,在重案六组里是警察抓人的城乡结合部。 那时候朝阳区规模是有限的,所以也就是一个八十中作为市重点,区重点除了陈经纶还能打,剩下的,日坛,94(对外经贸附),17,和平街一中,再对比东西城的区重点,真的就是个内部粮票了。 这时候,面对激增的人口,特别是大量新建区域,朝阳区的新建区域全市最大,过去没有大院,工厂都拆了盖楼了,(现在是全市人口最多的区,经济规模第二,这只是是账面上的,实际经济社会和人口?有个数据,朝阳法院的案子占全市四成。。。)朝阳区迫切需要扩大高中教育。 过去朝阳区是工业区,顺便带一些服务业,服务于使领馆,过去朝阳区最擅长的是培养职业教育。比如劲松职业高中,专供涉外酒店的。 后来不同了。但是新建学校,不是只有投资和校舍就可以的,也不是招点大学生就可以带起来,需要团队,管理团队,教研团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阳区出钱出地出校舍出编制,从外区引入管理团队和教研团队,再挂上集团的名字,是最便宜的形式。不然就一所八十中真不够用,而且整体高中数量也不够。 这时候,人朝崛起是必然的。它崛起的背景是朝阳区的扩大,新增人口增加,整体生源的上升,再加上市重点的一些支援,水到渠成。 但是,这只是阶段,这就好比过去从三来一补开始,从生产别人品牌到最后自主研发一样,几十年走过。 要知道朝阳区连黄冈都来过,甚至现在还有东北师范大学,只要能来抓耗子,什么猫都可以。先有猫再说。 现在,有了资源,朝阳区也逐步开始做强自己已有的学校,并且新建完全属于自己的学校,前者如80,陈经纶,朝外都有所恢复,后者如北京中学,也开始开分校了。 这就是未来趋势,既有自己已有的学校,也新建学校,另外,外迁通州的各校,因为可以住宿,也会对朝阳区释放生源。 这时候,如果人口高峰过去,朝阳区自己也羽翼丰满了,未来合作校会不会有变化,不好说。这就好比现在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部就叫停了985开跨省校区,但已有的目前前途不明,是保留现状还是彻底并一还是更名属地化。。。 这就是人朝这类学校建设的成因,崛起的因素,和可能的未来。 当然,现阶段能去,还是好的,而且特别是未来人口高峰即将到来。可能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但需要意识到,黄冈华侨城,真的已经不复存在了。 历史不是没发生过。
0 阅读:1

星洲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