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迎来史无前例最暖的冬季?10月29日,中国气象局在发布会表示,今年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尽管如此,也不能就将“暖冬”坐实,毕竟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就表示拉尼娜欲强势回归,这“拉尼娜”和冬季究竟何关系?
今年算“暖冬”吗?
早在11月中旬,强冷空气就到我国中东部地区,很多地区也发布了寒潮预警。不过,相关专家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接下来我国大概率处于偏暖状态。
此前的几次明显降温,并不足以判断它为“冷冬”,毕竟11月上旬全国平均气温为8.2℃,较常年同期偏高2.2℃,且江南南部、华南等地最高气温直接超过30℃。
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副热带高压位置仍是异常偏北,我国南方地区才会被它所“掌控”。从北方环境上看,从西风带移过来的一些暖高压在活动,包括中国大陆上也还是以暖高压控制为主,至于是否算是“暖冬,”如今也暂未有定论。
“拉尼娜”现身就是冷冬?
实际上,“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低,使得连续6个月较常年偏低0.5℃的现象。
据统计1951年至今发生了15次拉尼娜现象,只不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使得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出现,暖冬频率也随之增加。
事实上,我国冬季究竟是偏冷还是偏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一旦东亚冬季风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偏低,而东亚冬季风减弱时,气温则会偏高。
此外,令人警惕的是自21世纪初以来,全球已发生5次多年期拉尼娜事件,对全球气候、环境及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2021年拉尼娜期间,冬季内蒙古多地就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最强暴风雪,且有超过 90% 的地区都受到了影响。
由此可见,极端气候现象的频发绝不是意外,须得引起人们重视。
人工智能将取代天气预报?
如今,人工智能的风是越吹越远,眼看着就涉及到了“气象”领域。2024年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而“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排名第一。
且有关专家也表示,人工智能将为整个气象行业带来变革,不同于传统天气预报依靠数学方程得出数据,人工智能则是利用大数据、高算力等技术与气象预测结合,再加上充足的经验与大数据来预测天气。
像是中国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风乌”,就实现了在高分辨率上对核心大气变量进行超过10天的有效预报,只要30秒就能得到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预报结果。
不过 ,这并不代表AI已经可以取代原有的传统天气预报。目前的气象大模型仍缺乏长期的验证与大面积的应用,即便如此面对天气预测的现代化趋势,无疑启发了人们一种新方向。
参考资料:
传统天气预报或将消失?人工智能30秒即可预测全球未来10天的天气,专家:整个行业都将迎来变革
今年冬天,冷不冷?——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