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纷繁浮躁的时代,不想作茧自缚,修心为首。

零零看文化 2025-04-17 11:03:19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莫道人短,莫言己长;施恩勿念,受恩勿忘”,短短十六字,却蕴含为人处世的至理。《弟子规》云:“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随意道人短处,不仅是自身修养缺失,更可能引发祸端;而自吹自擂、炫耀己长,亦会招人反感,正如《菜根谭》中讲“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

施恩勿念,是一种纯粹的善良。雷锋做好事从不留名,他帮助他人,只是出于内心对善良的坚守,而非为了回报。受恩勿忘,是基本的道德准则。韩信未得志时受漂母一饭之恩,发达后以千金相赠,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体现。秉持这样的原则,才能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让社会多些温暖,少些纷争。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在这纷繁尘世,虚名恰似南柯一梦,转瞬即逝。正如《菜根谭》所言:“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过分追逐浮名,不过是作茧自缚 。而医者仁心,以仁为纲,方为立身济世之本。心有定见,而后行动,便如苏轼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外界谤言又怎能伤其分毫?坚守内心准则,不为浮名所累,不被谤言干扰,方可得道。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名实相符”,如《管子》所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是对自身清醒的认知与定位,不慕虚名,方能踏实前行。“守愚为尚” 恰似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的安贫乐道 ,大智若愚,是内在的涵养。于浊世之中,“处浊不染” 是周敦颐笔下莲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守内心的纯净。如此,方能 “内心有光”,那是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却仍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与希望,照亮自己与他人的精神之路。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水因善变,方能穿石绕山、润泽万物;钢虽坚硬,却易脆折、难承重压。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人处世,当如潺潺流水,以柔韧姿态应万变,豁达接纳,方可海纳百川。固执坚守刚硬,不过是作茧自缚,徒增伤痕,难见广阔天地。

图片来自古韵翰林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慎言是对言语的把控,避免因口无遮拦惹祸上身。节欲则是克制过度欲望,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欲望太多易迷失。知足常乐,内心满足才能收获真正的安康。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是达成目标、沉淀自我的秘诀。在岁月长河中坚守这些,自能如陈酿般散发馥郁沉香 ,寻得生活真意。

0 阅读:1
零零看文化

零零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