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10遍庄子的《渔父》,顿悟:人生最好的活法,是顺应本性生活

小橘子吃美食 2025-02-17 20:24:59

《渔父》讲述了孔子与一位渔父的相遇,当时孔子在鲁国的杏坛讲学,弟子们围坐四周。渔父路过,听闻孔子言论,便与他展开了一番对话。渔父指出孔子 “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过于执着于世俗的仁义礼智,却忽视了自身自然本性的养护。

在渔父看来,人应当 “法天贵真,不拘于俗”,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纯真,不被世俗的繁杂所束缚。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拼命地工作、奔波。有的人为了升职加薪,熬夜加班成为常态,有的人为了在生意场上取得成功,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自己内心的事。

这样的生活看似充实,实则让人们的心灵越来越疲,很多人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但是在现实中,可能因为家人的期望、社会的主流观念,而选择了一份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工作,比如成为一名按部就班的上班族。每天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做着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内心的热情被一点点磨灭。

如果能够顺应本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哪怕一开始会面临他人的质疑,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能获得很多内心的满足。这种满足感是其实物质所无法给予的,它也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顺应本性生活也有助于我们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当我们以真实的自己面对他人时,能够吸引到真正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定不刻意伪装自己,也不要不迎合他人的喜好,而是要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格。

相反,如果总是戴着面具生活,为了讨好别人而改变自己,最终则可能会失去自我,也难以收获真正的友谊。

例如在一个兴趣小组中,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相聚。如果有人为了融入群体,假装对这个兴趣很感兴趣,而实际上却并不了解也不热爱,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

而只有顺应自己的本性,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与他人产生共鸣,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但是顺应本性生活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无所作为。庄子所说的顺应本性,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我们一定不能因为想要顺应本性,就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再回到《渔父》中,孔子听了渔父的一番话后,“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孔子作为一代圣贤,在听闻渔父关于顺应本性生活的见解后,也深受触动,甚至想要拜渔父为师学习大道,这足以说明顺应本性生活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是被世俗的洪流裹挟着迷失自我,还是顺应本性生活,活出真实而精彩的自己,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愿大家都能倾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己的本性,以从容的姿态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