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池大面积鱼群跳跃,真的是地震前兆吗?为什么?

小美科普讲堂 2023-08-09 07:09:46

据媒体报道,从8月6号开始,昆明滇池就出现了大面积的鱼群跳出水面的现象,有的鱼甚至跳到了游客的船上和岸边,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了8月7日。这一现象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认为这种反常的鱼群跃出水面的现象可能与地震有关。

从画面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这些跳跃的鱼都是同一种鱼,那就是鲢鱼,但是,它们持续的跳跃其实并不反常,也不是什么地震的前兆,因为有多种原因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什么情况下鲢鱼会集体乱跳?

受到惊吓

鲢鱼是一种栖息在水体中上层的淡水鱼,它们在四大家鱼中虽然个头不小,但是却属于虑食性的鱼类,主要以虑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比如各种藻类,正是因为如此,当年美国水体藻类爆发时,最先引入的就是鲢鱼,只是让美国没想到的是它们会泛滥成灾。

而且鲢鱼还是一种喜群居的鱼类,所以,它们成群的在一个水域中是正常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一旦受到惊吓,它们就会出现集体跳出水面的现象,而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在美国泛滥的鲢鱼。

上图就是美国在治理水中的亚洲鲤鱼泛滥问题,虽然叫亚洲鲤鱼,但其实亚洲鲤鱼是多种从亚洲引入的鲤科鱼类的统称,从画面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跳跃起来的鱼中有许多的鲢鱼,这就是船只的引擎声导致它们受到惊吓从而出现的画面。

而在这次滇池鲢鱼集体跳跃事件的画面中,我们能够看到鲢鱼确实是在游客乘坐的船只到达该水域时发生的。

水体中氧气不足

不同的鱼类栖息的环境也不同,从整体上看,底栖的鱼类对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通常都比较强,而栖息在水体上层的鱼则往往需要更多的氧气,毕竟水体中的氧气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水面的溶解,而显然越靠近水面,氧气含量越高,因此,鲢鱼也是一种对氧气需求量较大的鱼类。

而水溶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空气接触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它与温度和降雨也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温度,水溶氧的高低与温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往往温度越高,水溶氧越低,而如今正值夏季,温度较高,水溶氧比较低,同时温度高还会导致水中的微生物消耗更多的氧气,此时作为一种对氧气耐受能力比较差的鱼类,鲢鱼跳出水面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同时,这些跳跃的鲢鱼并不是满江跳,而是集中在滇池-草海连通泵站排水口附近,显然鲢鱼群能聚集到这里,也是被排水口处水中氧气含量比其他水域高吸引而来的。

其次是降雨,降雨也会影响水中的氧气含量,笔者查看了一下最近昆明的天气,基本上都是雨转阴,要知道,每一次降雨前,大气压都会降低,而这也是许多昆虫低飞的原因,而大气压降低导致水中原本溶解的氧气被压出了水面,使得水中溶氧不足,这种情况也会导致鲢鱼这种对氧气浓度敏感的鱼类跃出水面。

除此之外,在降雨之后,也会发生鱼群跃出水面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夏季水体上层的温度原本是比较高的,但是降雨之后,上层水温急剧下降,此时上层水的密度会变大,从而向下沉,而下层的水则会循环到上层,这样下层的缺氧水就变成了鲢鱼所在的水体上层,照样会导致缺氧,进而让鲢鱼们跃出水面。

而最近昆明的雨水比较多,降雨走走停停,更加导致了上下水体的对流,让这些对氧气需求量较大的鲢鱼苦不堪言。

密度问题

根据科学的观察发现,当鱼类因为某种原因在一个水体中过于密集时,就会发生鱼跳跃的行为,尤其是水体上层的鱼类,只是它们这种行为的目的并不一定,有可能是因为繁殖期求偶行为,也有可能是单纯的玩耍,就像看到一群孩子在跳蹦蹦床,其他的孩子会忍不住一样。

从滇池这次事件的事发地来看,鲢鱼们被吸引过去的主要原因就是排水口出水体的溶氧量相对比较高了,但是鲢鱼们不会想到,当它们蜂拥而至,聚集在狭小的水体中之后,这里的溶氧量还不如其他地方呢。

食物所致

鲢鱼主要以水体上层和表面的藻类为食,而夏季是藻类最容易爆发的季节,笔者早上去公园跑步,看到公园湖的近岸水体的表面有一层蓝藻,而且这还是在前几天公园刚刚清理之后的结果。

当鲢鱼成群出现在一个水体内时,通常代表这里的食物比较充足,但是,在进食时就会出现抢夺的现象,而抢夺的方法其实就是从水中一跃而出。

总结

人们在看到一些动物成群的出现一些反常行为时,通常会跟一些灾害预兆联系到一起,但其实,动物的某一种行为有许多的诱因,就这次滇池鲢鱼集体跳跃事件来看,大概率是因为连续的降雨导致的水体含氧量低,从而迫使鲢鱼群游到了排水口出,而这里恰好又是游客和游船经常出没的地方,进而惊扰了这里的鲢鱼。

#万物为什么之自然篇#

0 阅读:5

小美科普讲堂

简介:小美科普讲堂,分享点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