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帽子谁不会?填词式干部、带帽式干部、咬文嚼字式干部...

壹号度文 2024-01-03 23:45:23

最近,某地公布了8名“躺平休闲”式干部,根据公示内容显示,经过谈话调研、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等多个环节,经过会议研究,确定了8名“躺平休闲人员”,这又是继“侧卧式”干部之后,又一个创新名次!

或许是去年春节晚会节目《坑》的影响,在三月、四月的时候各地大兴作风革命,要求对于躺平者进行处理。

一些地区借助着舆论的东风,纷纷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比如江西开展了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治理,查处不担当、不作为的躺平式干部,甚至还有某地开展“上班走神综合征”专项整治;河南某地开展“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开展躺平式干部专项整治;四川某地开展职工收心暨“躺平式干部”整治会;浙江某地开展纠“躺平”治“佛系”专题作风建设活动....

一时之间,什么躺平式干部、什么侧卧式干部、什么躲事儿干部、走神干部、作秀式干部、油条干部、纸上干部、瘫痪式干部、装死式干部、天线式干部、叉腰式干部、摆拍式干部、鸵鸟式干部......

啧啧,可以说一时之间,全国上下的帽子多了几十顶,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圆的方的,就等着给人扣呢。不怕你什么岗位,就怕你没有帽子。

词汇的创新,完全忘记了整治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反而是沉醉于编写一些“拍脑门”“想当然”的词汇,来给基层的干部扣帽子。仔仔细细去读一遍,看着是对账工整、标题也是典型的体制内信息、网评格式,然而里面的内容呢?

一没有实际的案例,二没有系统的调查,三没有深层的原因分析,反而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天天无病呻吟、想当然觉得基层的干部就是“坏”,就是“素质差”,就是“作风弱”。

就如同我们单位里面,每天坐在自己座位上编写信息的,大家都叫他多去基层看一看,采采风、找找线索、看看成果、想象问题,然而总是以自己没有时间为由,天天坐在凳子上拍脑袋写信息,什么“一二三四”法强化工作成果,什么“三好三强”做好机关作风建设,远看华丽,近看其中的内容就是假大空,实在是遇到要用数字,那就大概编一下。

如果说写信息拍脑袋编数字只是为了欺骗别人、哄骗领导,那如果写方案、写评论文章还是这样拍脑袋,那就可是害人了。

首先,这些“躺平式”“侧卧式”干部如何评选出来的?

体制内的评选,由于对于一些工作很难做到标准量化,并不能说今天打了多少字、接了多少电话、写了多少稿子,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于是,评选自然就离不开大家的投票,而投票可以说是最为虚假的了,毕竟这就是考验“会不会做人”的时候了。

有些老黄牛天天干事,而有一些人耍滑头天天搞关系、拉感情,那评选的结果肯定就是“老黄牛”获得高票了,那这样的结果有意义吗?

其次,这些“躺平式”“侧卧式”干部普遍存在吗?

一些地方在出台方案的时候就明确,每个单位今年必须评选出至少1名“躺平式”干部,这就很难办了。毕竟,全市所有的单位这么多,有的单位本身工作多,有的单位本身工作少,这个时候却要一视同仁,不管你多繁忙、多敬业的单位,还是要评选出1名“躺平式”干部,进行组织处理,这样的锅任谁来顶也会受不了。

一些单位为了应付这样的“统计”,不得不一个一个谈心,看看找谁来替单位来“背锅”。

再次,这种现象的产生,最大的躺平者不就是“领导”吗?

如果一个地方存在“躺平式”“侧卧式”干部,是不是就从侧面证明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失败?是不是就证明管理不到位、没有充分调动起干部的干事积极性?

那这些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是谁?首当其次该问责的就是“领导”。毕竟,是他在之前看着这些干部就“视而不见”,不想管、不敢管。

一个人不干事无非是钱少了,或者是工作受委屈了。那在发帽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不是因为基层的干部升职通道不畅、职务职级晋升困难?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是绝对不能乱扣帽子。特别是乡镇街道基层,绝大多数的干部不是进村入户,就是忙于应付各种事务,工资还没有上级部门高,就连退休的时候也可能是个四级主任科员,哪里比得上动不动就巡视员、调研员退休的,这样子给他们“扣帽子”也未免太伤基层干部的心。

另外,请不要再创新词汇,乱缝帽子了!

0 阅读:5
壹号度文

壹号度文

多年体制内工作经验,深度介绍体制内的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