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制空与制海权是美国军力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执行“警察职能”的基础,然而现今,美国在这两项军事主导地位上正面临持续的衰减。
十四日,美国空军已向国会呈递其最新的军队配置规划文件。在题为“2050年空军部”这份文件中,美国空军直视25年后前景,审视并预测至2050年的空中作战形态。
美军高度依赖空中优势。
诚然,在现今的中美关系背景下,美国空军在相关文件中所表达的观点显而易见——报告伊始便夸大其词地阐述了所谓的“中国威胁”,断言“中国对美国及其所有民主国家构成了连续性的考验”,并指出“中国持续强化军事实力,旨在对美国在各个层面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
撇开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倾向的论述,我们直接探讨核心议题。于“2050年科技发展”章节内,文件指出,美国空军的空中主宰地位“受到中国跨大陆精准攻击能力的挑战”,而中国在此范畴的成就“已自最初的数百公里跃升至数千公里”,且已成功测试了某些轨道上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以实现常态化的洲际精准打击任务。
因此,报告以警示性口吻向美国国会汇报,指出夺取空中优势对于美国空军在战事中获胜至关重要,“若不立即采取行动,到2050年,美国空军将遭受来自各领域、任意距离的超远程精准武器的挑战,包括太空战场”。
美国空军对高超音速导弹的追求似乎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简而言之,美国空军确实持有观点,认为中国正在开发一种具备2000公里射程、并借助太空传感器辅助的防空导弹系统,此系统旨在对传统意义上的未受干扰的预警机与加油机构成挑战。
先前五角大楼公布的“中国军事评估报告”亦提及所谓“射程达两千公里的防空导弹”。其意指我方研究人员基于东风-17导弹,在临近太空领域发展出一种能实现“飞行轨迹跳跃式变化”的新型防空武器系统。
不过,尽管美国军方声称言之凿凿,有关“中国正开发射程达2000公里的防空导弹”的说法,我们此前已阐明,这纯属媒体误传引发的误会。
此事追溯至去年四月,当时一家香港媒体刊发一则消息,指称“中国科学家正筹划开发一款射程达两千公里的地对空导弹系统”,并声称该武器具备史无前例的能力,能够远距离拦截敌方的加油机与预警机。
美国军方报告质量逐年下降。
然而,一旦我们审视原始报道,便会察觉该媒体的标题与实质内容相去甚远;所谓“防空导弹”,实际上指的是国内某一高校科研团体所实施的一项火箭升空实验,与防空导弹之间并无关联。
为了解开此谜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在武器装备的研发过程中,通常遵循一种多主体协作模式,其中军队负责立项,企业或研究所承担主要研发任务,高校则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新。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若仅提及试验是在大学科研团队的领导下进行,则可能暗示此次活动是院校自主主导的技术验证项目,或是专门针对火箭发射或航天航空领域特定问题的研究。这并不排除军队和研究所的潜在参与,但信息显示其作用可能不如大学团队显著。因此,这一试验很可能侧重于学术探索、技术验证或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挑战,特别是在火箭发射或航天航空技术领域。
媒体标题与内容相悖
现代系统并不仅限于导弹自身,而是一个整合了目标指引与追踪雷达、发射平台以及指挥与调控车辆等多元设备的体系,各组成部分职责清晰、紧密协作,共同确保防空作战流程的完整循环。
此防空打击序列得以扩展,构成国家级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天基预警卫星、陆基与海基预警雷达、通信设施、指挥及火力控制组件,以及各类拦截装置。显而易见,构建如此复杂体系并非单一大学研究团队所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此前我们亦提及,在开放源情报领域,美国军事部门对中国军事实力的评估时常出现荒谬的失误,例如美国国防部曾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明明歼-35已在珠海航展实现首飞,但这些美国决策者却依然宣称歼-35为所谓的“试验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