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在视听的诗电影风格和意识流叙事,情感表达方面的造诣可谓是炉火纯青。
《花样年华》既有《小城之春》这种东方含蓄美的韵味,又有西方诗电影中的优美与情景交融,所有景语都是情语的特点。
片中诗一般的台词,抒情方式和镜头语言精彩绝伦,老上海的情调呼之欲出,梁朝伟和张曼玉没有那么多话,但每次对话与自述都能直戳人心。

尤其是情绪摄影,像张曼玉靠墙而立,依在梁朝伟肩头,两人并肩而行只露背影。
即便角色沉默不语,那种依恋、不舍、悲伤、喜悦的动情情绪也能溢出屏幕,这就是大师级的镜头语言。
三言两语,情意绵绵,哪像现在的导演,演员都张口闭口我爱你了,可观众就是感受不到其中的爱意,电影还真是一个倒退的行业。
王家卫是一个不用说“断肠人在天涯”的就能让情感世界千沟万壑的词人,其他导演是拼命说离愁别绪,却满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感。

这也让王家卫的电影不是那么大众化,一切都得让人去猜,所以生命得有点裂缝或者说有点病看王家卫更能感同身受。
正如片中的台词阐明了时间和记忆之间的矛盾,记忆企图挽留时间,但时间的本质是不可挽留的,如周慕云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和苏丽珍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可如果你正值青春年少又怎会对时间有所眷恋,更多的是无处安放的青春,跟人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家卫虽不拍青春但他拍出了长大后对青春的记忆和时间,花样年华,何尝不是那时年少。

周慕云与苏丽珍的情愫也像无疾而终的早恋。
周慕云到了新加坡,还藏着他与苏丽珍的秘密,苏丽珍留在了香港,还记着和周慕云的暧昧。
彼此的记忆还在,但时间已过,难再重来,多年后,人们好像都忘记了这段挣扎的感情,如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样,今天的家长会被明天的里短覆盖。

苏丽珍拨通的那个远洋电话,犹如一部有头无尾的武侠小说。
一头的周慕云“喂、喂”两声,一头的苏丽珍不言不语,也就宣告了这段感情已经成了积满尘埃的玻璃,隐约看得见,却摸不着。
纵使周慕云想要回去吹散灰尘,但苏丽珍的热情早就败给了时间,过去的那些岁月,吐到洞里,被干草掩埋,被时间忘记。

有人说王家卫像一个优雅的刀客,他用非常温柔,唯美的姿势,在你的心口上面划下一个又深又细的口子。
然后还不忘在伤口上再撒一把盐,这把刀就是他的电影,剖开人们内心非常寂寞独孤的心灵世界,花样年华,华灯起,歌舞升平,繁花落尽,不响,魂牵梦绕,终要散场。

这是60年代的《花样年华》,2025年的重映版多了五分钟的《花样年华2001》短片。
相较于60年代的含蓄,2001年的梁朝伟和张曼玉都变得大胆了,梁朝伟喜欢干净,用嘴擦干张曼玉嘴上的残渣,张曼玉欲擒故纵,故意等待梁朝伟上嘴,天雷勾地火,再没有有没有多一张船票的遗憾。
身份设定上,张曼玉跟过去差不多,丈夫出轨,但她敢于斗小三,哪怕见红也无所谓,而梁朝伟则成了超市单身小老板,没有了以前婚姻的束缚与道德枷锁,喜欢就去追,失败也只是损失几块面包而已。
整体意境上,这则短片特别接近《重庆森林》,有那种欢脱、写意的感觉,随性而来,重复但不乏味,但《花样年华2001》只在戛纳电影节大师班上放映过一次,而这次的重映也只能在影院中看到,不会上流媒体。

王家卫原计划把《花样年华》拍成三个关于食物的故事。
第一样是电饭煲的出现解放了女性,第二样是方便面的出现是享受单身的开始还是结束,第三样是24小时便利店的出现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一“息”之地,简直就是《重庆森林》的张曼玉版。
最先完成的是2000年的故事,接下来拍60年代的故事,结果越拍越长,方便面的故事就无疾而终了,片中只剩下了仅有几个镜头的电饭煲,组成了《花样年华》,而2000年的故事,王家卫把它扩展成了《蓝莓之夜》。

《蓝莓之夜》什么样?让一群西方人演东方人的情感,怎么看都别扭。
故事洋不洋、土不土,宛如四不像,演员上不来,下不去,就像伪文青,导演高不成,低不就,不知何为,王家卫这把刀没能再次划开心口。
因此这段5分钟的《蓝莓之夜》加到《花样年华》中凑成一段平行世界的故事还是有点不搭调的,毕竟当初的想法与最后的落地天差地别,但王家卫之所以给了一个HE结局,可能是他年龄大了见不得离别吧。
正如贾樟柯一样,上了年纪便开始怀念,追求温馨了,曾是风流一代,花样年华,但都熬不过时间的沉淀,残缺不全不再是美,大团圆才是最好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