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的重庆南滨路,天色微亮,人群却已熙熙攘攘。
人们或是早早到场热身,或是在志愿者的指导下领取物资。
有趣的是,跑友们来自406个不同的城市,全场传来多种口音的交流,是这场比赛的竞争,更是一次多元文化的交织。
“今天的比赛规模创了纪录,一共35000名跑者参加!”一位志愿者告诉我。
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它意味着这是重庆马拉松自2011年设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
最初的重马报名人数仅有12000人。
可是,今年的报名情况让人惊叹不已:221436名选手报名全马,而最终中签率为7.29%。
看着人头攒动的队伍,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显然,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会。
“最佳PB赛道”的秘密谈到重庆马拉松,有一件事情是全国乃至全球跑友津津乐道的——它被誉为“最佳PB赛道”。
在运动员的世界里,“PB”代表着个人最好成绩,而重庆的平坦赛道和宜人的天气条件,成为大家创造PB的理想之地。
“这条赛道实在是太棒了!”来自肯尼亚的一名选手在赛后感叹道。
他以2小时7分1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并刷新了赛会纪录。
这不是重马第一次见证这样的高光时刻,去年也曾产生过新的男子纪录。
在这条沿江的道路上,选手们一步一步地奔向终点,随着赛道两边依次展开的是重庆的历史景观:龙门浩老街、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慈云寺、钟楼广场……这里不仅是比赛的起点和终点,更是文化与历史的结晶。
“我昨天特意去了一趟洪崖洞,景色太美了,今天跑起来感觉更有激情。”一位来自湖南的跑者说。
另一位选手补充道:“沿途的景点以及那种赛道的平坦感,不得不说,重庆确实是创造PB的理想之地。”
看得见的奔跑,看不见的细致当我们在赛道上奔跑的时候,谁曾注意到这些默默无闻的背后工作者呢?
比起选手的拼搏,更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
比赛前一天,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已在现场忙乎了整整一个晚上。
35000名选手,这意味着要分发35000个参赛包,安排选择区域,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不出错。
比赛当天,跑者们一路奔跑,沿途是无数志愿者在指引方向、发放补给品。
特别是那充满重庆特色美食的补给站,成了跑友们的加油站,美食香气扑鼻,让人难以抵挡。
“这是我第一次来重庆,重马不但赛道漂亮,美食也很棒!”一位比赛期间被补给站美食惊艳的湖南跑友开着玩笑,“吃饱喝足,不想努力了。”
同时,有空地联动的公安干警严守整个赛道,确保赛事零事故。
这次活动动用了4000余名警力,运用“潮汐式”放行方式,既要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不能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
可以说,这是一场现代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展示。
而在比赛结束后,环卫工人立即对赛道开展拉网式清扫,迅速恢复城市的干净整洁。
他们肩负着城市的“美容”工作,让我们在城市中行走依旧能感受到昨日的热情与整洁。
从12000到35000,重马赛事的发展历程漫步在南滨路上,仿佛还能听到选手们铿锵有力的脚步声。
回顾重庆马拉松的发展历程,从2011年的12000名选手,到2025年的35000名庞大队伍,重马一路走来,逐渐成为国际金标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跑友。
2024年,重马的预报名人数达到了15万余人,参赛资格的中签率低至3.98%。
对于不少跑友来说,能够获得重马的参赛资格,绝对是运气爆棚的“幸运儿”。
在今年的3.5万人规模中,全马2.5万,迷你跑1万,而即便是后者的参赛资格也得通过摇号抽签决定,这无疑增添了比赛的神秘与魅力。
重马不仅仅是体育竞技,它更是一场跨越文化与地域的交流盛会。
每一年,参与其中的跑友们都带着不同的期待和初心前来,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结尾重庆马拉松,已不仅仅是一次跑步竞技,它背后承载的是整个城市的温度与活力,是一群人为梦想而奔跑的故事。
那些奔跑在赛道上的选手们,和默默付出的志愿者、公安干警、环卫工,以及所有幕后工作者,共同诠释了这场盛会的真正意义。
一座城市,因为一场赛事而热闹非凡,也因为这一场场赛事而愈加温暖有情。
或许正是这份温度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重马大家庭的一员。
当你走在重马赛道上,你不仅仅是在跑步,你也在感受这座城市的热情与人文魅力。
期待下一次的重逢,我们再一次齐聚重庆,共同奔跑,继续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