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上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头天上班便说:我先到副司令那报个到

双目皆情 2023-02-11 19:58:45

从鄂豫皖的一个平凡士兵到任陆军第12军军长,再到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一路来,李德生同志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多次九死一生,他凭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自己。

1971年的一天,身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正在开会,突然收到了毛主席传来的要让他第二天回京的消息。接着李德生便马不停蹄的前往北京。

李德生

到了北京,见到毛主席。毛主席便对他说:“军委经过商议决定,由你来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但在李德生上任的那一天,他却是对随行警卫说道:“我们先去副司令那里拜访一下”。

按理来说,身为司令员的李德生并没有去拜访副司令的必要,甚至副司令还需要前来拜访他这个刚刚上任的司令员,可李德胜就是这样做了。

那么,当时身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人到底是谁?李德生为什么会亲自前往拜访?

吴先恩同志

当时的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就是吴先恩同志。他的一生也满是辉煌。

1907年8月30日,吴先恩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的一个贫苦家庭。

在未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他就参加了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在起义中,积极谋划策略,应对敌人袭击。

经历过无数战争的吴先恩,思想更加成熟,毕竟已经经历过生死了,他经过深思熟虑,将“不死就要干革命”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吴先恩同志是一个老革命家了,先后参加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他参加了由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配合指挥,粉碎敌人多个根据点。

回顾吴老的一生,立下无数战功。在1955年评定为中将军衔之后,便担任起了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吴先恩

脚踏实地,追求革命

1916年4月,李德生同志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的一个拮据的农村人家,在当时,李德生同志的家庭非常困难,李德生小时候在家乡替人放牛,补贴家用,但温饱还是问题。

而且当时正值战争时期,社会局势非常动乱。

李德生同志在这样的背景下,深深受到了战争的压迫,看到自己的父母遭受苦难,还有的乡亲们被杀害。

他从小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加入军队,成为一个勇敢的士兵,保护家人,使家乡摆脱这样的残暴统治。

在他12岁那年,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他的家乡,赶跑了敌人,解放了新县,李德生虽然年纪尚小,但是思想却比同龄人成熟。

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他的意识中是知道的,这些人是好人,是来保护我们的。

因为他对于一些任务总是自告奋勇,而且胆识过人,最终他被上面挑选为童子团团长。

他的小伙伴很佩服他,当然他也没有辜负组织的期待,他积极传送信件,放哨,因为比较熟悉当地,为组织的执行任务减轻了许多负担,节省了很多时间。

李德生同志受到了其他同志的熏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李德生同志思想比较符合时代潮流,没有封闭僵化,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紧跟革命潮流,不断提升自己。

党组织此时是很需要忠诚的革命战士,和连接基层的战友,最终经过党组织的考验和审查,以及同志的引荐,李德生同志最终于1932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他加入共产党后,积极配合党组织工作,继续传递情报,做交接任务。

之后不久,李德生同志在为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攻”的八庙垭战斗中,由于敌人火力齐发,李德生同志在前线与敌人厮杀时,遭到埋伏,左胸不慎被子弹打穿。

虽然没有伤及生命,但是神经被伤到,医生说,左手不可避免的留下残疾。

即使这次受伤很严重,李德生同志也没有想过要放弃革命,而是坚定了与敌人抗争到底,继续斗志昂扬的开启革命新征程。

虽然经过几次战役,在李德生同志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的战果,但是他的革命生涯也不是顺风顺水的。

1935年6月,李德生同志因遭到陷害,被撤销党支部书记和班长职务,并且将他开除了党籍。即使这样,他也仍然听党话跟党走,坚信党组织。

最后,李德生同志洗刷了冤屈,恢复了党籍,再次全身心的投入革命,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革命当头,鞠躬尽瘁

在战争年代,炮弹是没有眼睛的,打仗也不是说着玩的,战场上沾染了许许多多战士们的鲜血,每次战争结束,战死的士兵的家人极其悲痛,这个场面是不忍直视的。

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李德生率领士兵冲锋陷阵,先后参加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斗。

每次在战场前线,李德生同志都身先士卒,李德生不仅有谋略,懂战术而且很会安抚士兵,鼓舞士兵士气。

1942年5月,日军纠集2.5万余人对太行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全方位的“扫荡”,党组织任命李德生为指挥,而敌人数量却比我方多十倍,力量可谓非常悬殊。

由于敌强我弱,有的士兵想要打退堂鼓,动摇军心。

李德生站出来说:“我们的家人还有党组织等着我们凯旋归来的喜讯呢,我们不能让敌人随意入侵我们的国家,我们是有志男儿,怎能轻言放弃?”

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士兵听到之后,羞愧地低下了头,随即整顿好军心团结一心投入与敌人的斗争中。

李德生同志稳定好军心,李德生开始认真分析局势,他丝毫不慌,沉着冷静,思考战术战略,带领全营抢占有利地形。

最终在全体将士的努力下,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最终成功掩护八路军总部走向胜利。

这次任务结束后,党组织和老百姓纷纷夸赞李德生同志,并佩服他的作战勇气。

面对大家的夸赞,李德生只是微微一笑,说:“当时就想着把敌人赶跑,捍卫我们祖国的领土,这也是我的职责,而且不是我一个人就可以做到,大家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最终成功击败敌人”。

李德生同志不仅仅在抗日战争积极奉献自己,在解放战争也勇敢迎敌,面对敌人的阻挠,李德生见招拆招,使敌人节节败退。

在解放战争中,由于在之前各个战役中,李德生同志优秀的指挥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得到党组织的认可和赞同。

1949年2月,他被上层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5师师长,并且配合党组织参加了渡江战役,在这场战争中李德生同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渡江战役

他让部队做好埋伏,不要轻举妄动,听他发布命令。

然后他率领部分士兵从前方进攻,根据有利地势,将敌人引到死角,让敌人无路可退,通过发布暗号,全军出击,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一次重大打击。为最终粉碎国名党奠定基础,推动了这次渡江战役的进程,为国家统一做出了极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我国东北的危机。中央发布指示出兵抗美援朝。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军队中也是有很多将领是反对出兵的,但毛主席坚定地表示,“如果此时我们不出兵,那么到时候美国就会公然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影响我国民众的和平生活。”

于是在1950年10月,我中国人名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

1951年3月,李德生同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声援抗美援朝战争,这次面对的敌人是军事实力强大的美国,虽然对方很强大,但是李德生认真贯彻党的作战方略。

本着毛主席的“积极防御”、“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指导思想,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李德生同志不骄傲自大,不轻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积极防御的同时,也看准时机主动出击,与敌人斡旋400余次,歼灭敌人1.9万人,李德生同志和战士们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从朝鲜战场回来,由于李德生同志立下功劳。1954年4月,李德生同志任陆军第12军军长。

任职期间,他积极总结军队训练规律,认真陪练士兵,对自己和对士兵一样严格,在军中掀起了大练兵、大比武高潮并且对士兵的思想教育也不落下,要求士兵一心为党,一心为国,绝对不能做背叛国家的行为。

到了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对革命时期以及战争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军士评定军衔。李德生同志也在这次也被评为少将军衔。

李德生同志不仅战功卓绝,而且对士兵也很是体恤,他出身贫苦,深知将士们的困苦,在军队中,他从来,没有摆过官架子,对待士兵虽然要求严格但是又很亲切。

曾经有记者采访在李德生同志部下待过的战士,认为李德生同志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这位士兵说,“李将军没有对我们恶语相向过,即使有时候我们犯错,他也是认真给我们讲道理。”

他是一个认真负责并且尊重大家的一个好将领。在部队期间,有许多士兵夸赞李德生同志,说他有勇有谋,每次打仗在战场都冲锋陷阵,遇到突发情况,也能很快找到应对方法。

李德生在得知这样的说法之后也是笑着回应道:“这都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大家听完,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敬意,更加佩服李德生同志。

时间来到1971年,这一天身为解放军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正在开会,突然收到了毛主席传来的要让他第二天回京的消息。接着李德生便马不停蹄的前往北京。

到了北京,见到毛主席。毛主席便对他说:“军委决定,由你来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对于这样的安排李德生也并没有推辞。

到了李德生上任的那一天,李德生面带笑容的询问身边跟随的警卫道:“你知道副司令的住处是在哪里不?我们先去副司令那里拜访一下”。警卫听到询问的第一时间有一点发愣,但还是如实告知。但却询问道:“您今天上任,已经通知下去了,我想过一会儿副司令他们就来您这里了。”

但李德生确实说道:“我今天初来乍到,应当前去拜访一下。”

这一举动,正是李德生同志尊重老前辈的表现。

李德生见到吴先恩同志,热情的上前打招呼。吴先恩同志也是面带笑意的说道:“从安徽到北京,李同志舟车劳顿,辛苦了”。

“这是我应该的,您身为革命前辈,我理应要来拜访一下的”。李德生也是笑着回应道。

总结:

李德生同志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士兵,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这其中包含了我们想象不到的艰辛。他的一生,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胆识,他的谋略,他的谦逊值得我们学习!

1988年李德生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这是无上的荣耀,也是国家对他的赞赏和认同。

1990年4月,退居二线的李老仍心系国家,他积极参加中共党史、军史的相关研究工作,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