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童年的乔冠华命运多舛,3岁时,母亲病逝,家庭靠其父操持,使得幼年的乔冠华失去母爱,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从此他在父亲和姐姐的呵护下成长,后来其姑父马如言与乔冠华父亲权衡再三,决定送齐冠华到距东乔庄十几里外的裴刘庄小东舍外公外婆家扶养一段时间。当时乔冠华有四个勇舅,大舅刘以端,二舅刘以正,三舅刘以清,四舅刘以明。年幼的乔冠华与外公、外婆、三舅、四舅一起生活。乔冠华外公家家产丰盈,有近300亩田地,10多间瓦房,是裴刘庄有名的富户,生活环境优越,使乔冠华丝毫没有丧母小孩的孤单,而且外公还请私塾先生教他识字使幼年的乔冠华受到文化熏陶教育。
然而,童蒙之年的乔冠华聪慧过人,老师教的字一教就会,4岁就背诵《三字经》《百家姓》,5岁熟读唐诗宋词,当时裴刘庄小东舍人都说刘家的外孙是“小神童”。乔冠华外公对乔冠华视为掌上明珠,外婆对乔冠华更是宠爱有加,他们对女儿去世后留下的外孙照顾无微不至。几个舅舅更为外甥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乔冠华的几个哥哥姐姐也是三天两头往外公外婆家里跑,外公外婆成了他们最亲的亲人。
乔冠华在裴刘庄小东舍的启蒙老师是刘昭次子刘以和,刘昭是外公的堂兄,刘以和是乔冠华的堂舅舅,是盐城县教育会会长,是盐城西乡有名教师,他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演讲,独到精辟见解,深深打动了童年乔冠华的心灵,开启了童年乔冠华求知的心灵之窗,加之乔冠华有聪明的先天禀赋,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字基础。后来乔冠华回东乔庄家中接着念私塾,又接受二叔私塾先生乔守清的教育。在东乔庄读书,乔冠华更是如鱼得水,小荷显露尖尖角,是私塾学堂里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品学兼优,自信心十足,自喻“天下文章李杜乔”。一语惊四座,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一路青云直上,16岁一举考取清华大学,成为清华校园最年轻的学子。
然而,此时的乔冠华丝意没有忘记在裴刘庄小东舍外公、外婆家生活的一段情节。回东乔庄后,几乎每逢星期假日与姐姐、哥哥都去小东舍享受儿时的快乐。
后来,乔冠华求学中的中学之路并不坦途。因其思想活跃,经常参加一些革命活动,读初中时两次被学校开除,他父亲只好到淮安找学校给他读书,当时乔冠华二舅刘以正是淮安府中学堂附设初级师范本科生,是民国省实业行会、教育行会议员,也是淮安县公署第三科科长,有一定声望,由他介绍乔冠华入淮安中学读书。这期间,乔冠华从读中学到大学及赴东洋日本留学,除了父亲的资金外,其余都是外公、外婆、舅舅的帮助,尤其是三舅刘以清的资助数额巨大,次数最多,使得乔冠华终身难忘。
后来乔冠华晚年病重期间,与章含之经常提及他幼年在故乡与外公外婆、舅舅等一起生活鲜为人知的往事,成了乔冠华人生未了的裴刘情结。(本文刊登在《乔冠华研究会通讯》2020年第4期 作者刘有符:原建湖县裴刘初级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