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持续扮演不合时宜角色

种妹聚蛟 2024-11-11 09:09:08

作为冷战遗留产物,北约的诞生即是为美国霸权服务。冷战结束后,北约作为美国盟伴体系的军事化工具,持续扮演不合时宜的角色至今。

7月9日至11日,北约举行75周年纪念峰会并发表《华盛顿峰会宣言》。此次北约峰会在俄乌冲突持续化、美国大选较量正酣等复杂背景下召开,虽为纪念峰会,其纪念性意义却并不显著,细究峰会成果,更像是再次吹响进攻的号角。

第一,模糊乌克兰入约问题。俄乌冲突依旧是本轮峰会的核心议题。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多次表态想要加入北约,获取集体防御支持。但受制于北约对俄罗斯态度的顾忌以及欧洲内部部分国家的反对等因素,乌克兰这一请求始终没有得到北约方面的确切回应。作为替代,北约模糊了“入约”这一说法,在本轮峰会上公布了乌克兰“入约桥梁”计划,并宣称乌克兰入约进程“不可逆转”。这样的措辞看似强硬,实际上虚无缥缈。

▲北约75周年峰会期间,美国总统拜登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会谈。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明确强调,乌克兰不会立即加入北约,为确保俄罗斯不再袭击乌克兰,必须在战争结束后才能加入。现实来看,乌克兰此时入约即会触发集体防御条款,有引发西方与俄罗斯的核战争危险,是西方不愿意面对的后果,而俄罗斯同意和谈的前提条件即包含了乌克兰不加入北约。俄乌停战与乌克兰入约本就是逻辑相悖的伪命题,北约以“桥梁”的表述给乌克兰一颗“定心丸”,实则是将这一议程进一步模糊,以待战争长期化后视局势变化再定夺。

第二,推动北约亚太化趋势显著。除32个北约既有成员国外,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的领导人也受邀出席本轮北约峰会,这是四国领导人或高级官员连续第三年受邀参与北约峰会。作为当然的域外国家,亚太四国与北约传统议题几乎毫无瓜葛。本轮峰会期间,美国总统拜登在与四国代表的会晤中表示要“加强跨大西洋安全和印太安全的互联互通”,北约秘书长亦表示,北约及其印太盟友“必须更加紧密地合作”,以应对俄罗斯与中国所带来的有关全球挑战。美国此举是有意将跨大西洋安全议题泛化,号召亚太地区重要伙伴国家参与,以使得北约机制服务于其印太战略的部署和实施,意图在亚太地区构建类似北约的新机制。

▲北约75周年峰会期间,美国总统拜登、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与日韩澳新四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韩国总统尹锡悦举行双边会谈,并称华盛顿峰会将推动北约与“印太地区伙伴”进一步合作。岸田文雄甚至在今年4月的访美讲话中表示“今天的乌克兰可能就是明天的东亚”,受到美欧国家的肯定。日本对强化与北约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了对乌援助,争当“北约亚太化”的先锋角色。

第三,恶意制造中国话题,树敌意图明显。本轮峰会首次将中国挑战置于优先议题,蔑称中国是俄乌冲突的“决定性赋能者(decisive enabler)”,并表示“中国将为此付出代价”。峰会罔顾中方呼吁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的客观事实,再次以“中国援俄”的话题发难,对中国发表极不负责任的挑衅性言论。北约同中国并无直接与正面冲突,但近年来北约对华态度却愈发具有挑衅性,自2022年将中国描述为“系统性挑战”以来,不断利用俄乌冲突问题迫使欧洲、亚太地区国家选边站,鼓噪“中国威胁论”,将中国置于国际秩序的对立面。峰会《宣言》对中国的抹黑,实为美国有意为该组织树立“假想敌”,以煽动机制内及地区国家的安全焦虑,加深它们同美国的利益捆绑,服务于美国自身的遏华战略部署。

作为冷战遗留产物,北约的诞生即是为美国霸权服务。冷战结束后,北约作为美国盟伴体系的军事化工具,持续扮演不合时宜的角色至今。多年来,北约不顾地区国家利益关切,一意孤行持续“东扩”,将成员国从最初的12个扩充到如今的32个。而现实是,地区安全局势并未因北约的存在而得到改善,相反欧洲始终深陷不安。如今,同“北约东扩”如出一辙,美国有意在亚太地区制造对抗和分裂,过分渲染亚太地区威胁,试图将北约机制引入亚太地区,打造“亚太版北约”。

成立75年之际,北约显然已经忘记最初的宗旨。北约峰会全然没有回答实现欧洲安全的机制如何建立的问题,其“防御性军事组织”的性质已经变味,沦为美国实施霸权的工具。北约追随美国将中国视为挑战,峰会《宣言》的涉华内容充满偏见、抹黑与挑衅,凸显冷战思维,误导国际社会。然而,和平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更加需要的是和平稳定的力量。

0 阅读:0
种妹聚蛟

种妹聚蛟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