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试过每天反复刷一个数字,哪怕这事和你一点直接关系都没有?
一位80后的读者说,他每天都会刷新《哪吒2》的票房数据,已经养成了习惯。
不止是他,这部电影的票房数字登上热搜后,很多人也纷纷加入了“刷票房”队伍。
这其中,有人是电影发烧友,有人则根本没看过这部电影,甚至可能对动画不感兴趣。
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在乎一部电影的成绩呢?
或许,答案远远不止一个。
《哪吒2》票房破纪录的历史意义2月初,《哪吒2》拿下中国影史票房冠军,更重要的是,它成为第一部单一市场票房过百亿的影片。
这种成绩,在过去的全球电影市场几乎是美国“专属”,尤其是好莱坞电影长期把持着全球票房的制高点。
从《阿凡达》到《复仇者联盟》,中国观众习惯了把这些“大片”当成标准答案。
然而这一次不同了。
国产动画成为全球榜单上的“异类”,甚至进入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的前列。
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胜利,更是一个信号——中国电影开始在全球文化叙事中占据了话语权。
而这个话语权,不只体现在票房数据,更可能形成一种“榜样效应”,让更多国产内容尝试走向世界。
这些成绩的意义是什么?
不仅仅是赚钱,更是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国产电影和中国文化的力量。
美国文化霸权是如何建立的?
如果要问好莱坞最大的影响力是什么,答案也许不是什么技术甘霖,而是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软宣传”。
你小时候可能曾羡慕过屏幕上的纽约街头、要过一件超级英雄的T恤、甚至向往着电影中“自由和繁华”的美国形象。
这恰恰是好莱坞文化输出的核心:一个鲜明的、吸引人的价值观符号,让观众把这种文化等同于“先进”“自由”甚至“正确”。
更深层次的是,好莱坞通过电影塑造了美国的全球形象。
不论是越战题材中的“反思”,还是针对外星人入侵时拯救世界的“英雄”,这些电影暗地里包裹着一套价值体系——美国是无可替代的“正义化身”。
而你如果不了解其他视角的真实历史,就很容易接受这种叙事。
这种文化霸权的背后,还有系统化的资金支持。
很多影视剧的制作都绕不开美国背后政府基金和机构的撑腰。
文化影响力成了他们一种更高效、更隐蔽的“外交武器”。
我们很少会想到,看一部电影可能正在塑造我们的价值观——这才是让人感到深思的地方。
中国文化突破的难点与希望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出海的脚步一直显得有些缓慢。
不少人会觉得,我们的影视不错,但缺乏足够普世的吸引力。
那么,这次《哪吒2》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它是不是一个“例外”?
其实,《哪吒2》并不是运气,而代表了中国影视逐渐形成的成熟工业体系。
从叙事到画面,这部电影都紧密贴合年轻一代的喜好,同时还承载着浓厚的中国文化。
不管是传统神话背景的用心重构,还是向外传达一种“精神不灭”的核心故事,这些都在让它更容易被国内乃至国际观众接受。
不过,仅靠一部电影是不够的。
欧美电影有完整的文化链条支撑,从玩具到游戏再到影视的联动,多维度刺激用户的文化认同。
而中国这些年文化软实力的积累还显稚嫩,缺少长久、成规模的输出体系。
观众爱看《哪吒2》,但国内电影是否能连续产出高质量的内容,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
努力的方向也不只是“更炫酷的特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创作建立跟世界的情感共鸣。
从影视到意识形态,中国还有多远的路?
几个孩子围着电视看奥特曼,桌上放着手办;或者年轻人在B站追新番,热评刷满对日本文化元素的认可……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每天都在发生。
可以说,日本通过动画,早已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而反观我们,尽管国漫这几年不断崛起,但文化内核的传播仍稍显吃力。
就像很多人不认为《哪吒2》票房的火爆和文化格局有关系,但当你仔细想,就会发现它们的背后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价值较量。
从美国的好莱坞到日本的动漫,这些国家几十年的探索都是为了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符号。
未来的中国,是否也能通过自己的影视作品,给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传达一种中国论述?
是让他们记住中国人物、理解中国故事,甚至接受中国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这条路都值得走下去。
结尾:《哪吒2》的爆火或许只是一条文化长河中不起眼的浪花,但它已经为我们带来一个启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如果说中国制造改变了全球的供应链,那么中国文化能否成为塑造全球价值的一股力量?
我们不能低估一部电影带来的可能性,就像一颗种子终究能发芽。
《哪吒2》的成功或许说明,中国电影依然年轻,但它怀着足够的野心。
这不只是破纪录的一次狂欢,也是立稳脚跟的第一步。
下一步,我们要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