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线标记清晰,季度存活率提升,稻田田螺防干旱,退伍军人有高招

翠湖养殖 2025-02-24 22:17:43

水位线标记清晰,季度存活率提升,稻田田螺防干旱,退伍军人有高招

在我国的一些南方农村,稻田养殖田螺是不少农户增加收入的方式。田螺这种小动物可有不少价值。它肉质鲜美,无论是做田螺塞肉这种传统菜肴,还是作为单独的小吃都很受欢迎。从养殖角度来说,它繁殖能力还不错。

不过稻田养田螺也存在痛点。比如干旱问题,在一些地区,3 - 5月的时候春旱比较厉害。像湖南岳阳有个养殖户李大爷,他的稻田就因为干旱,田螺大量死亡。而且以前很多人都没什么好的标记水位线的方法,导致水位把控不好,影响田螺生长。

一退伍军人老王有高招。他所在的地形是丘陵地貌,家里有块小稻田用来养田螺。他把一块废旧的木板裁成适合稻田大小的薄板,再用刀在上面刻上简单的刻度。每次注水或者降雨后,他就用这个薄板来标记水位线。这个方法特别实用,成本几乎为零。

老王还特别关注田螺的季度存活率。他发现不同季节需要调整水位,并且和稻田里种植的绿植有关系。像空心菜这种常见绿植在水稻和田螺共生的稻田里很有用,空心菜生长旺盛能给田螺遮阴,还能吸收稻田里多余的养分。但如果是再往北一些地区的稻田,气候偏干冷,空心菜生长就不如南方好。在北方有些地区会种植芦苇这种耐寒绿植,芦苇对稻田湿度调节效果和空心菜有差异,芦苇在冬天还能起到一定防风作用。

在老王的经验基础上,还有其他养殖户有不同尝试。比如广东韶关的一位养殖户,他的稻田周围种了菖蒲。菖蒲根系发达,能净化水质,对稻田水体的酸碱度和肥力变化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对比空心菜它更耐阴,在夏季高温时能给田螺提供比较稳定的生存环境。和芦苇相比,菖蒲占用的空间小,而且对水体的清洁作用更明显。

老王还注重细节,他定期检查水位,大概1个月检查一次。他说水位如果低于一定刻度,田螺就可能缺水干死。而水位过高又会换水频繁,浪费时间精力。就像有的网友分享的,他的稻田没有好好控制水位,结果4 - 6月持续降雨,水位上涨,田螺大量逃逸。

对于防止田螺干旱,除了标记水位线,老王还会储存雨水。他在稻田旁边设置了一些简易的雨水收集池,这个收集池可以收集雨水大概5个平方左右。收集的雨水很干净,适合用来补充稻田的水。这也是考虑到南方降水比较集中在夏季的原因。

在南北地域差异方面,南方冬季比较温暖,稻田里的水可以保持一定的活跃度,所以稻田里的水可以稍微多一点。北方冬季寒冷,水如果多了会把田螺冻伤甚至冻死,所以水位要降得很低。

老王还发现不同品种的田螺也有差异。像苹果螺这种常见品种,它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大概6个月就能繁殖一代。但是苹果螺对水质和水位的要求比较高。而福寿螺生长速度慢一半,大概1年繁殖一代,不过福寿螺适应能力更强,对水位的波动容忍度高一点。不同品种的选择要看养殖户当地的环境。

老王养殖田螺多年,他总结出,稻田养田螺要想成功,水位线标记、绿植选择、季节应对、品种挑选都很重要。北方有个养殖户在网上看到老王的方法后也尝试了,在东北的平原稻田里。他发现因为地形不同,收集雨水的方式也要改进。平原地势平,雨水收集慢,他把收集池挖得更大更深。

在南方的一些梯田稻田里,养殖户们又面临其他挑战。梯田面积小且形状不规则,水位线标记起来就更困难。但是借鉴了老王的经验后,有人在稻田四周的田埂上用石头堆出不同高度的标记,也能起到类似作用。

老王还分享了一个小细节,在干旱季节,他会在稻田里适当投放一些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生长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调节水质,增加水里的溶氧量。他刚开始也是听一位养鱼的朋友说的,没想到用在田螺养殖上效果也不错。

再说回南北差异,在南方的亚热带地区,水稻和田螺的共生周期大概是8 - 10个月,而北方温带地区,这个周期可能会缩短到6 - 8个月。

有个养殖户在网上说,他发现稻田里的水花生这种野草也很好用。水花生生命力顽强,在南方湿热的环境下,可以大面积生长。它扎根在水里,能起到很好的保水作用。不像在北方一些干燥的地方,水花生很难成活。

在一个南方的小山村,养殖户们还尝试用茶籽枯来调节稻田里的水质。茶籽枯是一种天然的农药,残留在水里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有害病菌生长。它的叶子和小枝可以用来垫在田螺壳下面,给田螺营造舒适的生活空间。但是这种东西在北方不适用,北方没有种植茶树的地域,获取比较困难。

从养殖场的规模来看,小型家庭养殖和大型养殖场在稻田养田螺上也有不同的做法。小型家庭养殖可以利用稻田周围的边角空间,比如在田埂边搭个小棚子用来储存稻穗,这个棚子可以遮风挡雨,里面存放一些养殖工具和药品。大型养殖场则可以规划专门的区域,比如设立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塘,这个池塘面积能有几百平方米,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在养殖时间方面,长期养殖和短期养殖的目标也不一样。长期养殖的养殖户会更注重生态平衡,像老王就致力于打造一个完整的稻田生态系统,让水稻、田螺、绿植、昆虫等和谐共生。而短期养殖可能更关注田螺的快速生长,比如一些养殖户只养殖3 - 4个月就收获,这种情况下对水位的精确控制就更加严格。

老王的儿子看到父亲这么用心搞稻田养田螺,也受到启发。他结合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给父亲提了一些建议。他说可以在稻田里设置一些小型的增氧设备,在温度高的时候或者夜晚水位低的时候开启。这个建议老王觉得很有道理,就找当地的一些废旧零件组装了一些简易增氧设备。

还有一位南方的养殖户说,他的稻田在山谷里,周围的山坡上种了很多柑橘树。到了柑橘结果的季节,他会让田螺吃一些柑橘树叶掉下来的残渣。他说田螺吃了这些残渣后,生长得很健康,而且产出的田螺肉质似乎也变得更加肥美。这可能是因为柑橘树叶残渣里含有一些微量元素。

在北方的一些稻田里,由于土壤比较黏重,水的渗透性不好。养殖户们就会在稻田底部铺上一层沙石,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就像一位吉林的养殖户说,他之前发现稻田里的水排不出去,经常积水导致田螺生病。铺上沙石后就好了。

老王还会经常观察田螺的活动情况。他在养殖的稻田里设置了几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大概1平方米。他会隔几天就去看看田螺的数量、生长状态、外壳完整性等。他发现如果田螺的活动频繁,外壳光滑,就说明生长状况良好。

北方的养殖户养殖田螺时,因为冬季寒冷,会提前把稻田里的水慢慢放干一部分,让田螺有活动空间。然后在田埂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就像给田螺盖了一层被子。老王有时候也会给南方的一些养殖户分享北方的这种越冬经验。

稻田养田螺是个很有特色的养殖模式,它在南北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都有独特的养殖方法。那如果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山区的一些坡地稻田,又会面临哪些挑战和创新点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0 阅读:1
翠湖养殖

翠湖养殖

分享养殖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