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7
如果你扶贫是恩典,是需要农民感恩戴德,那你就进错庙了。这不是民心工程,你也不需要谁的拥戴。
部分扶贫实践曾陷入误区,一些地方官员或帮扶人员,带着高高在上的心态走进贫困地区,将扶贫物资的发放、项目的落地视为对贫困农民的“恩赐”。他们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捐赠仪式,让农民列队欢迎、感恩致辞,镜头前的画面看似热闹非凡,实则透着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在某贫困山村,一家企业送来几台农用机械,却要求全村老少聚集观看交接过程,还反复强调自身的“善举”,而对于后续机械如何使用、维护,农民是否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却缺乏耐心指导。这种做法,把扶贫变成了一场“表演”,农民们表面上配合,内心却可能充满抵触,扶贫工作也仅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扎根。
反观当下诸多成功范例,扶贫干部们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融入贫困群体。黄文秀,这位将青春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的年轻姑娘,从繁华都市回到家乡广西百色的贫困村。她没有以“救世主”自居,而是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乡亲们致贫的症结所在。她与农民一同劳作在田间地头,一起探讨产业发展方向,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与诉求。在她的努力下,村里发展起砂糖橘产业,她四处奔波找销路,为的是让农民们的辛勤付出换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她的付出赢得了乡亲们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支持,不是因为“感恩戴德”的压力,而是源于平等互助下共同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情谊。
再看电商扶贫领域,头部主播们利用自身流量优势助力农产品出山,同样秉持着正确的理念。
扶贫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携手共进、相互成就的接力赛。真正的民心工程,建立在平等尊重、精准帮扶、激发内生动力的基础之上。
帮扶人员应放下身段,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挖掘地区潜力,让他们凭借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枷锁。如此,方能收获民心所向,凝聚起全社会奔小康、谋发展的磅礴伟力,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书写温暖而坚实的时代篇章。
这,才是扶贫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