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从生到死,只不过短短的百十年,这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往往用人生在世的时间来计算人的寿数,活得时间越长,寿命越长,我们就说这个人长寿。
然而,有的人生命结束了,但他的声名没有随着他的生命的消失而消失,继续流传后世,虽死犹生。
老子认为,这种虽死犹生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他说,“死而不亡者寿。”“死”,死亡;“亡”,消亡;“寿”是长寿。一个人的肉体虽然死了,但他并没有消亡,这种人才叫长寿的人。
老子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寿数不是以他在世上活了多久计算的,而是以他留给后世的影响来计算的。
人的出生与死亡,我们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力,无法掌控,不管愿不愿意,必须接受,但由生到死这个过程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如何完成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人人生选择,死的影响也不同。
有的人有所作为,一生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人念念不忘,虽然死了,他的英名还留存人们的记忆里,被不断地传诵。
在这一类人中,可能有的人生命很短暂,但人们却永远记住了他。如革命先烈,有的人才活了二三十岁,甚至十几岁,但他们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永远令人敬仰,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样的人,即使生活短暂,但他们是“死而不亡者寿”。
有的人庸庸碌碌一生,没有给世人留下什么,很快就被人忘记了,那就是彻底死亡了,活得再长也是短命的。
还有的人作恶多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被人们所诅咒他早早死亡,他活着,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已经死了。
诗人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辩证地讲述了“活着”与“死了”的关系,有的人的身体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是永存的,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然活着,但他活着与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老子同时为我们提出一个命题,就是人生是有意义的,人活着要追寻生命的意义,要有超越死亡的价值。
人生应该是有意义地活着,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即使短暂的也是有意义的;而无价值的人生是苟活,是苟延残喘,是行尸走肉。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道”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有一天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即使很快地死去,也是生得值得,死得无憾。
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告诉我们,人生不只是吃饭然后活着,而应该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追求。
关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不朽,《左传》中关于“三不朽”的论述,是对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的一种诠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最高的是立下德行,成为后代效仿的典范;其次,建功立业,奉献社会;再次,是留著述立说,传于后世。
“三不朽”,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代有志之士是如何追求人生的不朽,就是通过切实的作为,对人生的有限性做出积极的超越,让有限的生命成为一种永恒。
有些人认为,追寻人生的意义太高大上了,是那些杰出的人物才能做得来的事,而与芸芸众生的普通民众无关。
人生的境界有高低之分,杰出的人物可以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成就,惊天地,泣鬼神,可流芳百世,让一代代的人敬仰;而作为普通的人也应该有最低标准的活法,就是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要做个好人,不要做个恶人,遗臭万年,遭到世代之人的唾弃。
世上所有的伟大皆从平凡而来,用心做好一项平凡的工作,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在平凡之中演绎精彩的人生。
“死而不亡者寿”,告诉我们要认真把握生命的每一天。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是一个极其短暂的过程;人既然来到了世上,就要对生命的这个过程好好把握,要认清自己,坚定目标,矢志力行,让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充分展开,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实现其“死而不亡者寿”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