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露天市场”到“城市商业副中心”,沈阳人在等北行的一个奇迹

盛京大掌柜 2025-04-07 11:08:35

前几天,有粉丝朋友私信我说,能不能说说北行,未来到底有没有发展。诶,巧了,近一段时间,北行确实有了新动作,原北行商场已经被拆除,地块开始进行清理,这是在轻工大厅拆除之后的又一个新动作。

那今天,咱们就讲讲这个皇姑北行,它是如何从露天市场变为城市级商业副中心的!

说到北行,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当时的北行仅是一片露天的市场,吆喝声在这里此起彼伏,是沈阳最早的市井繁华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逐渐演变为沈阳第一家城市农贸市场,并在改革开放后发展为综合性商圈。

在1980年代,北行与中街、太原街并称沈阳“三大商圈”,成为皇姑区的商业心脏。

在鼎盛时期,这里聚集了沈阳第一家麦当劳(拆了)、白海豚滑冰场(没了)、千盛百货、北行农贸大厅(拆了)等地标,堪称一代沈阳人的潮流圣地。

随着城市发展,这里也在逐步“翻新”,早期的热闹景象与辉煌的色彩,被现代潮流的气息所替代。

至暗的十年,时代浪潮下的挣扎

北行的衰落要从2010年的前后说起。当时全国电商正兴起,如洪水猛兽一般,从国外冲击到国内,传统的商业转型滞后、城市重心南移等因素的叠加,让北行逐渐失去光彩。

2013年,北行商场启动拆除计划,但迟迟没有新动作,路程可谓十分的缓慢。

2018年后,中兴商厦撤离、北京华联闭店、农贸市场搬迁,曾经的繁华只剩了空荡的楼宇和零散的店铺。很多老沈阳人不禁发出感叹,“北行的热闹,成了记忆里的歌谣。”

北行的30年沉浮录

1990年代,北行的黄金时代

1993年,沈阳第一家麦当劳在北行开业,排队盛况堪称“现象级”,成为一代沈阳人的集体记忆。

1990年代末,千盛百货、北京华联陆续进驻,北行与中街、太原街并列沈阳三大商圈,商业地位达到巅峰。

这10年,是北行从“农贸市场”升级为“现代商圈”的关键期,奠定了“30年”的起点。

2000年代,缓慢下滑的潜伏期

2000年后,电商兴起,沈阳城市发展重心南移(如金廊、奥体商圈崛起),北行逐渐被年轻人遗忘。

2008年前后,中兴商厦等老牌商场撤出,但仍有白海豚滑冰场、农贸大厅等“情怀地标”苦撑,衰败尚未彻底显现。

2010年代,断崖式没落的10年

2013年,北行商场启动拆迁却停滞,成为“半废墟”,象征北行衰落的开始。

2018年,北京华联闭店、农贸市场搬迁,北行彻底失去核心商业吸引力,空置率飙升。

这10年,是老沈阳人眼睁睁看着北行“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扎心历程。

2020年代,重启与悬念

2023年,皇姑区提出“北行复兴计划”,SKP传闻让市民重燃希望。

2025年(当下),尽管SKP存疑,但北行商场、轻工大厅拆迁、千盛二期筹备等动作,标志着北行进入“30年轮回”的关键转折点。

重拾希望,SKP与北京华联的“拉扯”

2023年,皇姑区政府提出“北行复兴计划”,宣布与北京华联合作,在原华联、北行商场地块打造高端商业体SKP购物中心,这一消息让许多人重燃期待——SKP作为全球顶级奢侈品商场,若能落地,无疑将重塑北行的商业格局。

但戏剧性的是,2025年初,北京华联被曝正洽谈出售SKP业务给博裕资本,估值超300亿元。这一变故让北行SKP的前景蒙上阴影:若华联出售成功,新东家是否愿意接盘北行项目?

虽然相关部门领导虽承诺“2025年重现荣光”,但现实中的资金链、品牌招商等问题仍需破解。

北行,不只是一条街,更是一座城的记忆

对沈阳而言,北行是城市商业演变的缩影。它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热闹、市场经济初期的辉煌,也经历了转型期的阵痛,但北行仍是皇姑区唯一被列入沈阳35个重点板块的“城市级商业副中心”,规划定位为“时尚多彩的文商繁荣区”,未来将融合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休闲等业态,打造“公园+”模式的社交空间。

未来会是什么样?烟火气与高端化能否共存?

根据最新规划,北行商圈将围绕长江街展开改造。

1.引入高端商业、文创市集、网红餐饮,保留部分传统老店,形成“新老共生”的格局;

2.打通碧塘公园与商业区,增加绿地和文化设施,打造开放式街区;

3.拓宽道路,提升地铁接驳,解决早年“堵车劝退消费者”的痛点。

尽管SKP的落地仍存变数,但北行的改造已迈出实质步伐——轻工大厅地块拆除、千盛百货二期筹备等动作,让“情怀”逐渐照进现实。

北行的重生,需要一场“双向奔赴”

北行的故事,是沈阳人对城市记忆的坚守,也是商业逻辑与城市更新的博弈。无论是SKP的悬念,还是街边一碗酸辣粉的烟火气,北行的未来需要既接“地气”又接“人气”。

正如一位网友留言:“北行不需要成为第二个中街,它只要还是那个能让我们找回童年味道的北行,就够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