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玩游戏的兄弟们注意啦,咱们现在有AI生成场景,这直接让程序员解放双手啊,我们都知道游戏公司大楼,总有一层灯火通明——美术组的同事还在疯狂改第37版沙漠场景图。但今年在广东数字创意大会上,有款AI引擎让全场倒吸一口凉气:输入“赛博朋克夜市”,3分钟就能生成可交互的完整3D场景,而且那连霓虹灯牌上的火星文都自带物理碰撞呢。这到底是技术革命呢,还是艺术创作的末日?
传统开发的“人海战术”崩塌记

记得去年,参观某大厂的游戏项目,在120人的团队中,有60个美术人员日夜赶工,两年间烧掉3000万,才完成了《水浒Q传》的场景建模。而今年的展会上,那“幻境AI引擎”,仅仅需要策划输入“武侠酒馆,加上下雨,还有烛光摇曳”,系统便可自动生成:房梁木纹的岁月包浆,雨水顺蓑衣滴落的轨迹,烛火映在酒碗里的涟漪,原先60人半年的活,现在AI用63秒搞定,这让我想起数码相机刚普及时,那些失业的胶片冲印师傅。
AIGC的“作弊器”有多恐怖
广东展台最为火爆的demo,是能让观众对着麦克风进行喊话从而生成相应场景。我试着说了一句“末日废墟里长满发光蘑菇”,接着屏幕便立刻展现出:坍塌的混凝土裂缝中钻出荧光菌丝,变异藤蔓缠绕生锈的汽车残骸,空中漂浮着辐射尘埃形成的极光

更绝的是,这些元素会实时地进行互动——踩碎蘑菇,;而且会引发孢子的爆炸;极光的颜色,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改变。传统引擎要堆叠十几层shader才能够实现的效果,AI竟然直接将其当作“赠品”免费地赠送出去。
游戏人的新战场:从PS修图到AI驯兽师
认识的美术总监老张,最近开始尝试学习python了。而且他有些无奈地讲:“现在评判美术功底,不再仅仅看,那笔触是否细腻,而是要看,能否熟练地去调整AI的参数了。”这样的话,就好像摄影师逐渐注重后期调色了,他们的核心技能从“创造美”,反倒转变为“制定美的标准”了。

展会上某创业团队的骚操作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把《清明上河图》,扫描进AI,训练引擎去理解宋代的建筑比例、服饰纹理。现在输入“汴京早市”,生成的角色会自动穿上交领襦裙,而且摊贩的叫卖声,都带着河南口音——这哪里是工具,分明就是文化复活的时光机呢。
暗流涌动:当游戏场景开始“呼吸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款开放世界demo。NPC不仅能对话,还会根据玩家行为改变环境:连续杀害村民会导致树木枯萎、溪水变黑,帮助流浪商人解锁新路线后,沿途会出现驿站和茶摊,传统静态场景,变成了有机生命体,这让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大厂都在抢AI人才。毕竟未来的游戏策划,得具备像生态学家那样的思维。
各位玩家,当AI能瞬间生成你梦中的江湖,你是兴奋于无限可能,还是怀念那群熬夜画图的手艺人?评论区等你来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