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能胜利、可持续发展的团队背后,必定会有很多的英雄人物,去撑起一片蓝天,这些英雄用生命和鲜血,为祖国日后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当家作主,社会的和平稳定开辟出了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
中国有句古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革命先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因此,只有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感恩戴德,牢记使命,才能无愧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革命先驱的鲜血才不会白流。
今天,我们介绍一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红军夫妻,他们就是红军时期的任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和军分区司令兼政委李乐天、红军游击队财务管理人员吴炳秀二夫妻的英雄事迹。
李乐天,原名李清操,字励冰,1905年农历正月生于广东南雄县筲箕窝村的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李仰型是秀才,一辈子教私塾,在乡里颇有贤名。父亲李时良也是秀才,曾考入两广武备学堂,辛亥革命时参加过攻打两广总督署。母亲徐中站,是普通农妇。
李乐天故居
他7岁入私塾,10岁由父亲带到南雄县国民第二小学读书,他从小就思想活跃,在读书期间,李乐天就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因在历次斗争中立场坚定,积极勇敢,1927年春便加了党。随后,八一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由于在潮汕地区兵败,向粤北湘南转移路过南雄时,指示要努力发展农民协会,武装工农,建立赤卫军,从思想上组织上做好武装暴动的准备,并发给他们九支枪,李乐天积极响应这一号召,领导了南雄武装起义,县苏维埃政府。他担任县主要领导。
革命转入低潮时,李乐天把分散的赤卫军聚集上油山,成立了油山游击队,建立起油山革命根据地,有力地配合红四军攻克南雄县城,为此,红四军前委将南雄、信丰、大余、南康的革命武装整编为新红二十六纵队,李乐天任政治部干事,后成水二十二军时,他调军政治部工作。
在主力红军长征前夕,李乐天提任以油山为中心的粤赣边军政委员会主席,下辖南雄、信丰、南康、赣县、大余等县委和各县游击队。他领导这一地区的斗争开展得有声有色。当年,伟人有一首诗词中写道: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即是对李乐天领导的粤赣边根据地寄予很大希望。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之后,中央批准成立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李乐天任特委书记和军分区司令兼政治委员,他和特委副书记杨尚奎一起率特委机关与红军共800余人,在游山一带建立起革命根据地,紧紧围绕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在这一带先后开辟了油山区、北山区、南山区、信康赣区、上犹崇义区共五个游击区。
就在这个时候,敌人开始向赣粤边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清剿”。蒋介石嫡系第四十六师驻扎赣州、南康,又调广东余汉谋第一军驻大余,加上江西保安团共三四万人,在东面的桃江,北面的章水,南面的浈水控制所有的渡口,构成第一道封锁线;在大余、南康、南雄、信丰的公路沿线驻军队,筑据点、修碉堡,构成第二道防线;在游击区击周围墟镇驻军扼守,构成第三道封锁线。余汉谋向报界夸口:“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的游击队”,叫嚣“不把共匪打死,也要把他们烧死,烧不死的就把他们饿死、困死”。
敌人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围剿,红红军游击队带来极大的困难,英勇的游击队员在这艰难岁月,没有后退,而是勇往直前,开创出“弥天烽火举红旗”的大好局面。在这艰难岁月,李乐天始终身先士卒,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吃的方面,粮食紧张,尤其是敌人封山时,他提出:靠山吃山,挖竹笋,采杨梅、拔野菜、掏马蜂、捉石蛙、捕蛇充饥;遇到特殊情况,要饿两三天肚子,只能喝泉水。住在山上的草棚里,和战士睡二十几个人的大统铺。在转移的路上,在敌人搜山的日子里,只能露宿山头,在大树下,茅草中,山洞里持枪相靠而眠。和战士同睡,他自己才盖一个被角,让战士多盖一点被,把自己省下的鞋子,衣服拿给战士“共产”,让战士穿用。战士们说:“魏同志(李乐天化名老魏)爱兵如子。”
尽管困难重重,但李乐天丝毫没有放松对这支队伍的严格要求,他特别强调游击队的隐蔽斗争,制定了秘密原则和行军规则。秘密原则是:一、说话小声,不出响声。二、走小路,走荒地,走水沟,进出不留脚印。三、生火做饭不出烟。四、各机关不得任意往来。行军规则是:一、选择好时间,不任意行动。二、行军时爬山走荒地,以免中敌埋伏。三、过山坳要从旁山过。四、随时注意路上各种迹象,判断敌情。五、夜间行军要慢,以免失去联络。绝对禁止打电筒。六、行军距离要短,但与尖兵距离应在十米以外,以便发现敌情及时应付。七、行军时绝对禁止说话。八、不脱衣服睡觉,衣物时时捆好,如有情况好迅速行动。这些规定对于红军游击队在艰难岁月中保存壮大自己,起了很好的作用。
1936年1月底,李乐天率几名游击队伍参加会议,住在江西省信丰县小河乡的坳背村,正在吃饭时,被叛徒出卖,伪保长带着“剿共团”两个连突然包围上来。李乐天当即指挥突围,他们用手榴弹开路,冲上了屋场背后的庵背山,他大腿中弹负伤,行走不便,眼看敌人越逼越近,他把文件包交给警卫员,命令他冲出去,自己掩护,警卫员终于脱险,李乐天斜倚在石壁上击毙几个敌人。为了不当俘虏,他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是夜,村里的群众把他的遗体抬回村里,将他安葬在一棵大树下。
李乐天牺牲的噩耗传到妻子吴炳秀时,她万分悲痛万分。然而她很坚强,擦干眼泪,打起精神,把李乐天在池江圩上买回来的棉布缝了个装银元的长条布袋,而没有给孩子做衣服。
吴丙秀,南雄县油山乡平田人,1933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后与李乐天结为伉俪。1935年国民党搜山清剿的时候,她那时刚生女儿。为了不因为女儿哭声暴露游击队目标,她不顾孱弱的身体抱着孩子钻到瀑布底下,让瀑布水声掩盖婴儿的哭声。等太阳下山敌人撤回池江圩后,她才带女儿下来。几个月后,为了革命的需要又把孩子送到新城水南一家姓李的人家托养。
敌人描写的所谓剿匪的胜利
随后,吴丙秀分配在池江小汾打游击,她负责管理经济,用这个布袋装银元在身上。她含着眼泪咬着牙说:“我们南雄老家有句话,竹子砍了有竹笋,拗了竹笋有竹根。我们坚持打下去,总会有出头天!”
其孙女在爷爷像片前
当时吴丙秀腰插手枪,背着银元袋同白狗子周旋战斗,不久的一天晚上,她同几个游击队员在小汾秘密研究工作时,被“铲共团”包围,她从二楼跳下田里时,因背着沉重的银元,行动不便,不幸被敌人乱枪击中,为了保护党的经费而光荣牺牲,年仅20岁。
今天,在革命烈士李乐天、吴丙秀的老家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铜像。这座铜像,就是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粤赣边特委书记,南雄革命烈士李乐天而建的。并兴建坟墓,勒石刻碑,以志缅怀,并供人民瞻仰,他的后人都会来深切缅怀英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