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几乎同时出现的情况,明显是相互矛盾的。其中一个,就是公开报道了主力坦克集群,首次尝试加装炮塔顶部的钢棚。明显是接受了所谓的欧洲重型战争中的实战经验与教训。当然目前自家的3代主战坦克临时增加的炮塔顶部钢棚还是相对简单,只相当于欧洲战场上开战初期的标准。而在真正的实战中,双方鏖战了1000多天之后,两边的坦克似乎都被无人机与巡飞弹彻底炸怕了。目前存留的坦克,已经不再接受当初仅仅在炮塔顶部加个棚子,而是直接搞了像活动木屋一样,把除了炮管前端之外,整个的坦克全部罩起来!真正变成了彻底的、带着房子一起移动的钢铁蜗牛。问题是这样一来,把坦克自身的对外观瞄系统都等于主动致盲了。毕竟带着个屋子移动的坦克,不但炮塔无法自由旋转,
就是车长的360度观瞄系统也是什么都看不见。问题是即使这样从头包裹到脚,也无法彻底的避免高度智能的小型穿越机灵活机动的先钻入“蜗牛壳”之后再精准引爆,仍然可以炸毁这种被动防护到家的系统。另外还有所谓的改进性钢棚,就是在炮塔顶部固定钢棚的外侧,再设置一圈用柔性的钢丝绳组成的“围裙”,貌似既可以扩大防护面积,又可以避免那种让坦克彻底扛着房子移动,车长与炮长对外什么都看不到的尴尬。不过这种钢丝绳组成半柔性新式装甲,实战中的防弹效果到底如何,还要通过后续的对抗来证明。如果对各种破甲弹头真有50%以上的拦截效果,那么就有学习推广的价值。不过不论什么花样翻新的“棚改”都改变不了完全是被动防御的事实。这种被动防御有很多先天的短板。
比如前面已经说过的,如果完全用棚子彻底罩住坦克本身,那么车长与炮长的观瞄设施也就是基本自废武功;况且再强的棚子,也很难挡住类似标枪重型反坦克导弹势大力沉的顶部攻击,还有灵巧的无人机靠近投弹也很难防住。因此主动防御系统还是有继续发展的必要。于是东大这几天也公开了最新的GJ16型主动防御系统的实弹拦截画面:可见一套系统,同时拦截了从地面飞来、以及无人机空中斜射的至少2发反坦克火箭弹。两者的攻击几乎在几毫秒的间隔内极速进行。如果不是高速摄像头把攻击动作慢放了上千倍,那么在旁观者的肉眼看来,来自不同方位的2次攻击几乎就是同时发生的。而GJ16主动防御系统,对几乎同时展开的2次攻击,都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拦截。把来袭反坦克火箭弹的锥形装药,
战斗部都提前引爆了。可以明显看到长长的射流,并没有直接打到测试坦克本身。问题是这种在炮塔上固定设置,作战反应期间还需要最终朝向来袭弹药的主动防御系统,必然与炮塔,甚至是车体上后装的任何棚子都会相互干扰。有棚子就必然会影响主动防御系统的提前瞄准与发射。当然如果主动拦截系统有8成以上的成功率,那么棚子本身也就彻底不需要了。这个矛盾,还真是一个非常挠头,也非常重要的实战技术课题,需要彻底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