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文化部原部长于会泳服毒自杀,留下遗书:我对不起华主席

田螺姑娘说历史 2024-10-09 20:06:40

1966年动荡爆发后,江青、张春桥等人在文化艺术领域大搞“左倾”,盲目的打压传统戏剧、戏曲,推崇所谓的“革命样板戏”,不久之后,在于会泳、汪曾祺等人的联合编纂下,《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应运而生,并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成为那个时代的文艺潮流。

于会泳的前半生极其励志,他出身农村,自幼过着贫苦的生活,好在父母比较开明,知道学习文化知识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省吃俭用供他读书。1945年,于会泳从初级中学毕业,随后返回老家,在一所乡村小学担任文化教员。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于会泳深受红色思想感召,他迫切想为革命事业做一份贡献,因此便毅然辞去了稳定、优渥的工作,转而报名参加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斗士。

从1947年到1949年初这段时间,于会泳以文艺兵的身份,组织、参与了多次文艺演出,有力的鼓舞了前线官兵们的士气,帮助我方打赢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多次大战。建国后,于会泳被保送到上海某军办音乐学院进修,系统学习了声乐理论与乐史,个人能力获得了很大提升。1950年,于会泳因为表现优异,被特许留校任教,他先后为人民政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促进了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可谓劳苦功高。

进入60年代,“左倾”思想开始在国内大行其道,于会泳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他的言行举止愈发偏激,立场也逐渐歪曲。从1963年起,于会泳不断在文艺报刊上发文抨击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称其是“靡靡之音”,必须要坚决予以摒弃。

江青、张春桥等人很支持于会泳的观点,数次写信鼓励他“再接再厉”,这让于会泳信心大振,于是他便更加频繁的发表激烈言论,因而很快便成为“左派”的代表人物。动荡爆发后,于会泳成为江青、张春桥的铁杆拥趸,他在文化领域党同伐异,扯着革命的大旗肆意迫害老同志,犯下了不少错误。

1969年,于会泳作为文艺界代表,参加了著名的“九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后来,他又兼任国务院高干与中央文化部长,一跃成为国家高干,手中掌握着巨大权力。1976年,伟人病逝后,江青等人公然与党中央搞对立,阴谋抢夺国家最高权力,他们甚至提前组建了所谓的“新政府”,将于会泳列为国务院副总理的第一候选人,可谓黄荒唐至极。

好在华国锋同志同时与叶帅提前察觉到了危险,动员中央警卫团和卫戍区的部队将“四人帮”及其党羽一网打尽,绵延了十年的动荡也就此宣告结束。1977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党内开始进行“拨乱反正”,于会泳很快遭到隔离审查。此时的他方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给国家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他一时痛苦万分,内心既自责又愤怒。

最终,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他的精神趋向崩溃,为了给国家和同志们一个交代,他于1977年8月选择了服毒自杀,并在遗书中对华国锋同志表达了深深的歉意。1983年,党中央在经过认真考量后,决定开除于会泳的党籍,并撤销他的所有公职,但念在他曾经于革命有功,党中央还是同意将他的骨灰葬入革命陵园,让他与昔日的战友们长眠一处。

值得一提的是,于会泳的家人在70年代末也受到了“拨乱反正”的牵连,他的妻子一度被关入监狱,他的子女更是被迫辍学。一直到80年代初,于会泳的妻子方才出狱,她随后带着子女移居上海,在黄浦江畔安然度过了后半生。动荡时期,中国文艺事业遭到了重大破坏,一大批优秀的传统艺术被迫中断传承,差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80年代,文化部与宣传部联合展开“抢救性保护”,这才使得传统艺术得以保留下来,此后数十年间,传统艺术经过数次迭代发展,已然适应了现代化进程,成为我们展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另外,我们也呼吁青年人多关注传统艺术,主动将其发展下去,如若不然,中华文明将失去传承的载体,而我们也将成为“无根之人”,最终难免会被西方文化“同化”。再者,韩国、日本、越南也对中国的传统艺术虎视眈眈,如果我们不对其加以保护,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必定会被外人“偷”走,最终成为所谓的“韩流”、“日流”。

0 阅读: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