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紧随其后“分共清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数月内,超过31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屠刀之下。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方向。
起义筹备:从战略调整到军事整编根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赴湖南改组省委,制定起义计划。
原计划以长沙为中心,四省联动,但毛泽东结合实际提出“集中力量于湘赣边界”的主张。
他力主放弃国民党旗帜,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红色军旗,旗面缀以镰刀斧头图案,象征工农联盟。
起义主力由三部分组成:
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卢德铭部)、安源工人武装及平江、浏阳农军,总计约5000人,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三个团,分别集结于修水、安源、铜鼓三地。
起义过程:三路受挫与战略转向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正式爆发。
铁路工人率先破坏粤汉铁路,切断敌军交通线。
三路义军按计划向长沙推进:
第一团(修水):由余洒度率领,出师攻占平江龙门厂,但因收编的邱国轩部叛变,腹背受敌,损失惨重,团长钟文璋失踪。
第二团(安源):王新亚部一度攻克醴陵、浏阳,但因轻敌冒进,遭国民党军反扑,几乎全军覆没。
第三团(铜鼓):毛泽东亲率部队连克白沙、东门,但在浏阳遭敌军伏击,伤亡过半。
面对三路失利,毛泽东当机立断,于9月19日在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决定放弃攻打长沙,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
途中遭遇卢德铭牺牲的噩耗,但义军士气未馁,继续向井冈山进发。
历史意义:从挫折到新生的跨越1. 军事层面:
秋收起义是中共首次独立领导大规模武装斗争,虽未达成预期目标,但为后续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
起义军在三湾村进行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2. 政治层面:
起义公开打出共产党旗帜,彻底与国民党决裂,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毛泽东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将农民的土地诉求与武装斗争结合,为革命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3. 战略层面:
文家市决策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这一战略突破,使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成功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力量。
4. 精神层面:
秋收起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逆境中敢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
正如学者黄爱国所言:“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结语:星火照亮未来秋收起义虽未直接夺取城市,却在湘赣边界点燃了“星星之火”。
这支不足千人的队伍,历经三湾改编和井冈山会师,逐渐发展壮大。
从这里出发,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独特道路,最终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正如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预言:“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