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又盯上中国的春节了?著名作家冯骥才:韩国已春节申遗

喵哟师 2023-02-01 17:20:22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春节在国际上的英文翻译是“Chinese New Year”,即“中国新年”。然而,大部分韩国民众称春节为“阴历新年”,并采取电子邮件轰炸等方式迫使很多大型网站将春节的英文翻译改成“Lunar New Year”。如今,在一些国际平台网站上,“Chinese New Year”也出现了被停止使用的趋向。

2022虎年春节前夕,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出了一套虎年纪念邮票,在“虎年”前加上了“中国农历”。韩国人看到后感到极为不满,强烈抗议在“春节”前加上“中国”二字。

2023春节前夕,韩国人又花钱在大英博物馆搞春节活动,大英博物馆在官方账号发文庆贺“韩国农历新年”。

除此之外,韩国还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争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权和解释权。2001年,韩国“宗庙祭礼乐”申遗成功。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2008年,韩国将中医(汉医)改称“韩医”,随后在世界各地宣传“韩医”,并且与中国争夺针灸穴位称呼的归属权。2014年,韩国将“暖炕技术”申遗成功。2020年,韩国将佛教“燃灯节”申遗成功。2021年,韩国将与中国结雷同的一种手工艺品称为“韩国结”并列为国家无形文化遗产,准备申遗……

面对韩国的争抢行为,不少专家学者都呼吁要加快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并且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比如著名作家冯骥才,近二三十年来一直在努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并提醒我们要加快春节申遗进度,因为韩国已经开始重视春节申遗。

韩国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怎样的渊源?韩国为何要争抢传统文化申遗?冯骥才为保护传统文化做了哪些贡献?欲知详情,且看下文。

朝鲜半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跟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一样都属于汉字文化圈,曾长期将汉字作为唯一的书写系统。史书记载,古朝鲜有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檀君朝鲜三个朝代。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流落朝鲜半岛,建立殷氏箕子王朝。西汉时,燕人卫满灭箕子王朝。而早在卫满朝鲜时期以前,汉字就开始传入朝鲜半岛。

元封三年,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王朝,改其地为汉朝直接管辖的四郡,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公元427至公元668年时期,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在朝鲜半岛鼎立,仍然学习中国汉字文言,设立太学传授儒家经典。这三个国家的史书《留记百册》《书记》《国史》,都是用汉字文言写成的。

公元1392年,李氏朝鲜建立。太祖大王李成桂提出了“衣冠文物,悉遵华制”的主张,即物质文化层面,尤其是衣冠制度上遵从中国的制度,学习中国的汉服,最终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民族服饰——韩服。

如今,韩服已被韩国人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文化。著名韩国女明星雪莉,曾发布自己身穿改良版汉服的照片,结果引来铺天盖地的批评,被指责侮辱韩国的传统文化。

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国著名漫画家“old先”将自己的原创汉服画作发到了网络上,结果被韩国人认为是在争夺韩国传统服饰的归属权。“old先”以大量明代古画为证,声明自己画作中的服饰是中国明代风格的汉服。但许多韩国人却坚称,中国的汉服起源于韩国的韩服。

对此,非常有必要说一下明朝时期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明朝建立后,周边的琉球、越南、缅甸、真腊、帖木儿汗国等都成了明朝的藩属国。当时的李氏朝鲜建国不久,需要一个正当的“法统”身份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

于是,李氏朝鲜被明朝册封,成为明朝的藩属国。李氏朝鲜的王公贵族由明朝赐服,国王的礼服为明朝亲王的礼服,贵族的高级礼服如冕服、常服、祭服、翟衣的制式皆受明朝规例制定。

此外,中国明代帝王向受“郡王”封号的朝鲜王室颁赐了“宫廷宗庙祭祀礼乐”,这被公认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宫廷祭祀礼仪传统。1964年,韩国设立重要无形文化遗产项目,“宗庙祭礼乐”被列入其中。2001年,“宗庙祭礼乐”成功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4年之后,起源于中国端午节的“江陵端午祭”同样申遗成功。

事实上,李氏朝鲜时期,李氏朝鲜的贵族及文人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至高的风尚。明朝时,李氏朝鲜使臣出使大明被称为“朝天”。清朝以来,原来的“华夷秩序”出现了松动,但李氏朝鲜仍有大量的使臣前来学习中国文化。虽然李氏朝鲜世宗大王创制的朝鲜文字谚文(非正式文字),但汉字仍是整个朝鲜半岛应用最广的正式文字。

除了汉字和礼乐制度外,韩国的传统节日则是最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同中国文化关联性非常强的一部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韩国人现在也都还在过。这些节日虽然在韩国有了一些变化,但其起源及文化内涵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韩国人却不愿意认祖归宗,而是在文化遗产的归属权和解释权方面制造分歧,试图将它们变成韩国的。

面对韩国的这些举动,很多关心传统文化的中国人都忧心忡忡,冯骥才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冯骥才是著名的作家,《珍珠鸟》《好嘴杨巴》《刷子李》《挑山工》《日历》《泥人张》等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同时,冯骥才也凭借着卓有成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为了保护文物,他曾卖书卖画筹款。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华夏大地上。

冯骥才很早就在中国提出了“文化遗产”概念,率先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他提出了“传承人”概念,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评选工作,提出了“传承人保护制度”。此外,冯骥才还第一个提出了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构想,并得到国家的认可。

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定为“文化遗产日”。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初衷,冯骥才说:

民众是文化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特别是和世界上一些遗产保护相当成熟的国家相比,我们的遗产保护只是刚刚起步。我们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公众的文化遗产意识还比较淡薄;文化遗产的本身——如上所述,全面濒危。我们的文化遗产日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层面上设立的。

相比之下,韩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并且颁布了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1964年,韩国设立了韩国重要无形文化遗产项目。此外,韩国非常重视文化制度和文化软实力建设。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每年获得国家专项拨款。

在国家的积极宣传和推动下,很多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深入韩国人内心,使他们认为那本来就是韩国的。而韩国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更是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宣示文化遗产主权的意味。对此,冯骥才建议我们中国必须加快申遗的进度,尤其是春节申遗。

早在2010年2月,冯骥才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称: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冯骥才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丰富的新年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鲜明地体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软实力的最佳体现。

2010年2月,冯骥才经过认真调研之后,递交了一份春节申遗的申请,然后就一直等待着回复。然而,他迟迟未能等到消息。这和申遗的程序比较麻烦有关,也跟许多人认为没必要用外国人制定的规则去给春节申遗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目的就是对世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出发点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一视同仁,不存在去迎合标准的问题。春节如果申遗成功,那么无疑更容易得到全人类的认可,也能不被别的国家抢去话语权和解释权。

冯骥才在采访中多次提及春节申遗的紧迫性,他指出:以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申请没有时间限制,现在则规定两年申请一次,时间宝贵。春节作为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最为重视的节日,应该让它以非遗的形式留存。

此外,冯骥才还提醒道:据我所知,目前韩国已经开始重视春节申遗了,这些国家,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将春节作为重要的节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会不会再一次发生端午先让韩国人申遗成功这样的事情呢?

小新认为,冯骥才的担心确实很有道理。韩国人近些年来的一系列行为,无疑证明他们确实想在春节前面去掉“中国”这两个字。如果韩国真的先中国一步将春节申遗成功,那么很多不明真相的外国人都会认为春节本来就是韩国的。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感谢阅读,欢迎交流。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