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患癌就等于死亡,但现在像淋巴瘤这样的癌症,只要及时发现治疗,治愈率高达90%。
可安德鲁却是个例外,他原本是一个年仅31岁的银行经理,事业家庭两不误,刚刚迎来人生的巅峰,就被确诊患上淋巴癌。
确诊之后,以为能很快治好,可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尝试了,病情依旧没控制住,饱受病痛折磨最后悲惨离世。
他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没能抓住那90%的希望?
2018年,安德鲁第一次感到不对劲时,并没有把它当回事。
起初只是持续的咳嗽和低烧,他以为是感冒,像很多职场人一样,他随手拿了点药,想着挺一挺就过去了。
但接下来的几天,症状没有减轻,反而更严重了,高烧持续,咳嗽加剧,他甚至感到呼吸都开始变得困难。
妻子陪着他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胸部有肿块,怀疑可能是肿瘤。
这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得他透不过气,在活检结果出来的那天,他得知自己患上了1期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医生说,幸好发现得早,治愈率很高,安德鲁和妻子松了一口气。
即使是癌症,90%的治愈率也足以让人怀抱希望。
治疗一开始,他们都抱着必胜的信念。
医生为安德鲁安排了P-EPOCH化疗,这是一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方案,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都能看到明显效果。
但一个月后,结果让所有人都失望了,他的病情没有改善,癌细胞依然顽固地停留在他的身体里,甚至开始扩散。
这时候,医生决定更换治疗方案,采用更加强效的RICE化疗。
安德鲁对治疗充满期待,可现实再次让他失望,这种加强版的治疗也未能挽救他的身体,反而让他的状况更加糟糕。
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一次次折磨着他,他的身体愈发虚弱,原本健壮的身躯在几个月里被折磨得只剩皮包骨。
医生告诉他,还可以尝试一种更前沿的免疫疗法,通过基因改造他的免疫细胞,让它们能够主动攻击癌细胞。
这种疗法对绝大多数患者都有效,只有1%的可能失败,安德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尝试。
可惜这1%再次降临在他头上,免疫疗法带来了强烈的不良反应,他的身体彻底崩溃,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
医生无奈地告诉他,没有别的治疗可以尝试了,安德鲁低下头,没再说话。
其实安德鲁是个非常努力的人,他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对他从小到大都非常疼爱。
他从小成绩优秀,自信大方,是那种走到哪儿都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年轻人。
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新加坡理工学院学习传媒,但对金融有兴趣的他后来转学去了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攻读金融专业。
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一家银行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从普通员工迅速成长为经理。
不止事业一帆风顺,他的爱情也同样让人羡慕,他在一次业务办理中遇见了妻子,对方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两人很快相爱并步入婚姻。
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幸福美满,工作、家庭、健康,他似乎样样得意。
每个周末,他都喜欢带着妻子和孩子去海边或者公园玩耍。
他的社交媒体上,满是家人一起出游的照片。
而且他从不抽烟、不喝酒,饮食健康,还坚持健身。
这样的生活,怎么看都不该和癌症扯上关系。
但疾病就是这么残酷,不管你是健康达人还是生活规律的模范,它总会无声无息地找上门来。
2018年的那场感冒似乎是个转折点,所有的美好都开始崩塌。
他从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变成需要轮椅才能出门的病人,从一个给家人带来欢笑的丈夫变成了需要照顾的对象。
曾经那么努力经营的生活,转眼之间支离破碎。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德鲁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他选择出院回家,把仅剩的时间留给家人。
他知道自己可能没有办法看着孩子长大,陪着妻子变老,但他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死亡并不是终点,反而是另一种开始。
他把这份心情写进了一封公开遗书。
他说:“死亡是我回家的门,那里不会再有痛苦、恐惧和折磨。”在这封遗书里,他回顾了自己短暂却充实的人生。
也感谢父母给予他优越的成长环境,感谢妻子陪伴他走过最幸福的日子,感谢朋友们在他抗癌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反而认为这一年的抗癌经历,让他看清了生命的本质。
安德鲁在遗书中谈到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治愈率高达90%的淋巴瘤,却有人治不好?
医生的解释让人感慨万分,治疗成败不仅取决于癌症的类型和阶段,还和患者的基因特性、免疫系统状态、身体机能有关。
安德鲁可能天生对某些治疗药物不敏感,再加上肿瘤的侵袭性和扩散速度,他的治疗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他也谈到,面对癌症和死亡,最可怕的不是身体的疼痛,而是心灵的绝望。
很多人在疾病面前选择放弃,是因为失去了继续努力的理由。
安德鲁的遗书至今仍在网络上被无数人阅读和分享。
不是因为他面对了多么难以想象的苦难,而是因为他在痛苦中依然选择了珍惜爱和生命的每一天。
有人走得短,有人走得长,但最终都会到站,安德鲁让我们明白,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爱我们的人。
真正的勇敢,是即使知道终点在哪里,依然愿意带着爱和感激,走完这段旅程。
文/编辑:来财
电信小郭
他是不是不治疗,还能活了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