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大战在即,毛主席为何下令枪决军区参谋长,他犯了什么错?

是搞笑的李富贵 2025-04-23 16:42:56

【一、一失足成千古恨】

1948年4月,新中国的未来正面临着一场至关重要的战略对决,形势紧张,决战时刻即将到来。

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以及陈赓和谢富治带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第9纵队,再加上西北野战军的第38军,这三支部队已经在中原地区成功部署,形成了初步的战略布局。

随着洛阳和许昌被解放,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拥有3000万人口的稳固解放区。这一进展标志着该区域的基础已经初步稳固。

1948年3月,西北野战军在宜川瓦子街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胡宗南麾下的整编第29军。这支敌军此前一直对中央纵队穷追不舍,此次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局。随后,在4月21日,延安在经过国民党军长达一年多的占领后,终于重新回到人民军队的掌控之中。这一系列胜利标志着西北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华东地区的战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展开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进攻,成功解放了潍县、泰安和兖州等城市。国民党军队在这一系列战斗中损失惨重,折损兵力超过17万人。目前,国民党在山东的控制区域大幅缩减,仅剩济南和青岛等少数几个主要城市仍在他们手中。

在东北地区,1947年底东北野战军展开冬季进攻,成功将卫立煌率领的55万大军分割在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孤立区域,为战略决战奠定了基础。

在华北地区的战斗中,随着石家庄的解放,晋冀鲁豫军区的第8、第13纵队以及太岳、晋绥军区的部队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成功攻克了被认为难以攻破的临汾。这一胜利不仅展示了解放军在大型城市攻坚战中的能力,也标志着其战术和经验的进一步提升。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重要决策,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整合为统一的华北解放区。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华北地区的整体建设,使其成为支援全国各战场的重要战略基地。同时,新成立的华北解放区设立了三个核心机构:中共中央华北局负责党的领导工作,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负责行政管理,华北军区则承担军事指挥职能。这一系列调整不仅优化了组织结构,也为后续的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

聂荣臻担任华北军区的主要负责人,徐向前、滕代远和萧克则作为他的副手。其中,徐向前还兼任华北第一兵团的指挥官,而杨得志则负责领导华北第二兵团。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我军的规模迅速扩大,新兵比例显著上升,尤其是被俘人员的数量大幅增加。由于战事紧张,部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

面对这种局面,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不良习气逐渐蔓延。许多人产生了“胜利在望”的错觉,导致畏难情绪滋长,纪律松懈的现象开始显现。部分人滋生了贪图安逸的心理,享乐主义倾向有所抬头。

部分部队领导干部存在骄傲自满、脱离群众、专横跋扈和自私自利等不良作风,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军队的健康发展。这些不良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将逐渐削弱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军队建设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不仅损害了官兵关系,也动摇了军队的群众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河北阜平县的城南庄曾是中央军委的临时驻地。

毛泽东仔细审阅了华北军区提交的案件报告,神情凝重。

1947年春天发生的"冀中军区参谋长黄寿发杀害妻子"一案,已经拖延了超过一年时间。毛泽东对华北军区在处理这起案件时面临的困境表示充分理解。这起案件涉及高级军官,案情复杂,处理起来确实需要慎重考虑。华北军区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既要维护法纪,又要顾及军队形象,确实左右为难。毛泽东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他明白这种特殊案件需要妥善处理,不能草率行事。

首先,这起案件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黄寿发身为军区参谋长,本应严于律己,却公然违背党纪军规,与家中保姆发生不正当关系。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竟然残忍地枪杀了已经怀孕的妻子何茵,这种行为完全丧失了人性,其罪行不可饶恕。

其次,黄寿发的职务显赫:他所在的冀中军区是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军区设立的四个二级军区之一,成立于1938年。在那个年代,能够担任二级军区主要职位的,通常是革命经验丰富、战功卓著、多次负伤的老红军和资深党员。

1947年初,冀晋军区作为晋察冀军区的一个下属二级军区,由几位重要将领领导。司令员唐延杰后来被授予中将军衔;政委王平则晋升为上将。参谋长张开荆,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成为少将,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吉林省副省长。这些人物在当时的军事和政治领域都扮演了关键角色。

郑维山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他的搭档刘杰在解放后先后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和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军区参谋长方之中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样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索立波(李波)接替黄寿发,成为北京军区副参谋长。他早在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索立波在党内资历深厚,军事生涯也颇为显赫。

第三点,也是让军区领导最头疼的问题:黄寿发打仗很厉害,要是把他杀了,太可惜了。

1946年担任二级军区参谋长要职的将领们,个个都是历经生死考验的战场精英。他们几乎人人身上都带着战争的印记,多次负伤早已是家常便饭。这些从残酷战斗中走出来的指挥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他们的功勋。每一道伤疤都见证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巨大代价,也彰显了他们在战火中锤炼出的卓越才能。

按照当时的标准,只要表现稳定,没有重大失误,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后续表现优异,晋升中将也是有可能的。

黄寿发最突出的长处就是擅长作战,这一点让他远超常人。

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1929年,他加入了赤卫队,开始了革命生涯。到了1930年,他又投身红军,从基层士兵做起,逐步晋升。他先后担任过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等多个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这样的人,没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是绝对做不到的,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比谁都厉害”。

【二、抗日战场屡立战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原红一方面军第一师在陕北云阳镇进行了整编,成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8月22日,这支部队跨过黄河,前往抗日前线作战。这次改编标志着中共武装力量正式加入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开启了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抗击日军的新篇章。部队的调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杨成武担任独立团的团长职务,而黄寿发则是该团第三营的营长。

独立团在国民革命军的编制里并没有正式编号,因此无法获得国民政府提供的军费支持(实际上后来也没拿到过几次),导致他们的财政状况非常紧张。

渡过黄河后,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给独立团发了少量路费,这笔钱虽不多,但解决了大问题。要是没有这点钱,战士们就得空着肚子奔赴战场了。

独立团当时有1500多名战士,但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全团只有约1000人配备了步枪,剩下的500多人主要依靠大刀、长矛和每人两颗手榴弹作战。尽管如此,与其他八路军部队相比,独立团的装备情况已经算是相对较好的了。这种武器短缺的情况反映了当时抗日武装普遍面临的困难,也凸显了独立团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的决心。

八路军刚进入晋西北不久,忻口和太原接连被日军攻占。随着敌军大规模向南推进,独立团驻守的广灵、灵丘一带迅速变成了敌后区域。

10月份,林彪和聂荣臻在五台做出分兵决策。115师的指挥部及独立团共计2300余人,由副师长聂荣臻率领,留在涞源、五台和蔚县一带,负责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府正式成立,距离之前仅过去了一个月。此时,原本的八路军部队规模迅速扩大,人数已经超过了15000人。这一增长反映了当时抗日力量的快速发展和根据地建设的初步成效。

以独立团为基础,在最北端组建了第一军分区,杨成武担任司令员(后兼任政委),邓华出任政委(后调往第五军分区),黄寿发担任参谋长。该军分区管辖范围包括浑源、原平、广灵、灵丘和涞源五个县。

1939年初,黄寿发协助杨成武率军进入易县,成功剿灭了由土匪起家、与日军勾结并密谋叛变的八路军地方武装孟阁臣部。

八路军迅速突袭,行动果断高效。当部队攻入孟阁臣的指挥所时,这位投敌分子正躺在床上吸食鸦片,完全没预料到杨成武的部队会如此神速地出现在他面前。

在孟阁臣被击败后,其所属的7000多名部下中有近半数选择加入了一分区。这些人中包括一些原东北军的资深军官以及来自易县和满城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加入显著提升了独立团的整体实力。

1939年5月19日,实力雄厚的一分区部队在易县大龙华村成功拦截了一支由700多名日军和上千名伪军组成的“讨伐军”。这支敌军原本计划打通涞源至易县的公路,但出乎意料的是,八路军主动出击,直接与他们交锋。

在杨成武和黄寿发的精心指挥下,第一分区从5月19日开始,与敌人展开激烈交锋,战斗持续到20日下午。此次行动中,我军成功歼灭日伪军4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

这场战斗不仅成功俘虏了11名日军士兵,还缴获了大量来自日寇华北派遣军的机密军事文件。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宣称歼敌九万余人,然而在整个战役过程中,竟未能俘获一名日军士兵。这一事实充分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军实力对比的悬殊。中国军队虽英勇奋战,但在武器装备、战术素养等方面与日军存在明显差距。日军凭借其优势火力与训练有素的组织能力,即便在战局不利时也能有序撤退,避免被俘。这种战场态势既体现了中国军队抗战的艰难,也暴露了日军战斗力的强大。这一历史事实提醒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抗战历史,既要肯定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也要正视当时的军事差距。

1939年10月20日,黄寿发按照晋察冀军区的命令,带领两个营的兵力在蔚县草沟堡麻田岭对正在修路的日伪军发动了突袭。这次行动中,他们成功击溃了400多名日伪军,俘虏了100多人,缴获了100多支步枪、10挺轻机枪以及大量子弹。

这一击让日军遭受重创:他们历来将公路视为战略要道,而麻田岭恰好位于张家口到涞源县城的关键交通枢纽,是从平原进入山区的必经之地。一旦公路建成,日军便能借此逐步向一分区渗透兵力。

黄寿发麾下的两个主力营,分别由马辉和张英辉担任营长。这两支部队分别是第一营和特务营。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营长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首批开国将帅之一。他们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革命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军华北方面军始料未及,这支装备简陋、营养不良的八路军竟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并给了所谓"皇军"一记响亮的耳光。随即,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扫荡"与"反扫荡"战斗。

10月下旬,日军“蒙疆驻屯军”下属的独立第2混成旅团集结了三个大队,兵力超过2000人,从涞源县开始行动,对一分区展开了大规模“扫荡”。

黄寿发收到可靠情报后,立即通知了正在阜平参加会议的杨成武,两人迅速敲定了在雁宿崖附近设伏打击日军的作战方案。

11月3日,日军辻村大队在雁宿崖遭遇伏击,被一分区部队彻底消灭。辻村大佐侥幸逃脱,但他的军刀和大衣被八路军缴获。

雁宿崖一战失利后,日军独立第2混成旅团指挥官阿部规秀中将极为恼怒,随即在11月4日带领超过1200名士兵向一分区根据地进发。

11月7日中午,杨成武指挥一分区的主力部队,包括四个团,在120师特务团的支援下,成功将阿部带领的日军包围在黄土岭区域。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战斗,日军在黄土岭遭遇重大挫败。除了约300名士兵成功突围外,其余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尤为关键的是,日军指挥官阿部规秀在此役中被击毙。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为“黄土岭大捷”,成为抗日战场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随后的日子里,一场震动全国的“百团大战”打响,一分区作为核心力量投入战斗,一次性调动了9个团,此外还有特务营和3个游击支队参与其中。

9月22日,一分区部队对涞源县城发起猛烈进攻,同时派遣部分兵力包围了城东的东团堡,这是日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日军独立第2混成旅团新任指挥官人见与一中将接到涞源和东团堡遭遇袭击的报告后,立刻陷入慌乱。他迅速调集了超过3000名日军和伪军,分别从蔚县和涿鹿出发,紧急赶赴涞源县城支援。

当日军行进至麻田岭地区时,再次遭遇了由黄寿发与1团政委王道邦率领的一分区部队的顽强抵抗。

黄寿发去年在这里打过仗,对麻田岭和九宫口峪的地形了如指掌。他早就安排好了防御阵地,就等着敌人自投罗网。这样既能节省体力,又能占据有利位置,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八路军凭借地形优势,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日军由于不熟悉地形,进攻显得格外困难。战斗从9月23日打响,持续了四天三夜,日军始终无法向南推进半步。

在这场战役中,王道邦与黄寿发一同担任指挥。他在随后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表现出色,立下不少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并在1955年获授中将军衔。

1941年8月底,日军再次对晋察冀边区展开了大规模清剿行动。这次军事行动距离上次进攻已近一年时间,敌军集结兵力,试图彻底摧毁这一抗日根据地。

这次日军的大规模突袭行动,其猛烈程度前所未有,让一分区措手不及。大批部队和百姓被敌军团团围住。在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过程中,"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应运而生。

10月5日,杨成武带领的3个连队,加上军区机关和4000多名群众,在完县(现顺平县)的花塔山被日军包围。

面对山下超过7000名日伪军的包围,一旦暴露行踪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杨成武果断下达命令,要求全体人员迅速向北转移。他们选择了一条名为梯子沟的险峻溪谷作为突围路线,这条通道地势陡峭,成为他们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

杨成武命令黄寿发率领1团3连和军分区侦察连迅速占领梯子沟入口两侧阵地,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确保大部队和群众安全撤离。除非接到撤退指令,或者确认所有群众已安全转移,否则必须坚守阵地,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

日军在山下的村庄一无所获,立刻怒气冲冲地朝梯子沟方向追击。黄寿发果断下令:“开火,全力阻击,绝不能后退半步!”

在梯子沟前沿,敌军集结了上千名日军及伪军部队,他们动用了重机枪、掷弹筒和迫击炮等重型武器,对我方掩护部队发起猛烈进攻。面对如此强大的火力压制,黄寿发带领部队坚守阵地,如同铁钉般岿然不动,始终未让敌军突破防线。整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黄寿发部队的顽强抵抗成为战场上的关键力量。

梯子沟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黄寿发率领的部队士气高涨,战士们奋勇作战。尽管日军攻势猛烈,但在两个连的顽强防守下,始终未能突破防线,反而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场激战打得异常惨烈,八路军损失了五十多名战士。侦察连的连长胡尚义在战斗中多次中弹,最终壮烈牺牲。

原本负责掩护的队伍本该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全军覆没,但黄寿发带领的几百人却奇迹般地逃脱了敌人的围剿,不仅成功与大部队汇合,还带回了阵亡战友的遗体。

队伍行进在陡峭的山路上,大家已经筋疲力尽,一些体质较差的文职人员和普通士兵逐渐跟不上队伍。黄寿发忙前忙后地协调,他挑选了几名身强力壮的年轻士兵,专门负责搀扶那些掉队的同志。

杨成武一整天粒米未进,仅靠一壶用缴获的日军"味之素"冲泡的开水维持体力。

得知高鹏偷吃了杨成武的干粮,黄寿发顿时火冒三丈,破口大骂。

瞧瞧你,整天就知道往嘴里塞东西。咱们这一片儿的人个个身材苗条,唯独你圆滚滚的,跟别人都不一样。

黄寿发怒气冲冲,不仅口头上斥责高鹏,甚至还想动手打他,仿佛这样就能让高鹏把吃的东西吐出来。幸好杨成武迅速出面阻止,才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

黄寿发作战勇猛,但脾气火爆,行事鲁莽,这种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他走向自我毁灭。他缺乏自制力,常常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决定,这种性格特点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致命弱点。尽管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难以控制的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使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都蒙上了阴影。他的悲剧性结局,正是源于这种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

【三、性格严重缺陷致人生悲剧收场】

1938年至1942年间,黄寿发担任一分区参谋长长达四年多。据评价,每当杨成武外出参加会议时,他都会将后方事务交给黄寿发处理,因为黄寿发是他最信赖的人选。

在探讨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的发展历程时,黄寿发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在分区建立初期和中期阶段,他的贡献尤为显著,成为研究该区域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根据1940年晋察冀一分区的历史档案记载,档案开篇首篇文章是由杨成武撰写的《关于抗战三年以来的一分区》,紧随其后的第二篇是黄寿发所写的《一分区是怎样创造、发展与巩固起来的》。这两篇文章详细记录了一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历程。

黄寿发的文化程度不高,写不出这么工整的文章。不过,他在回忆往事和提供原始资料方面,对文章的撰写起到了关键作用。

黄寿发随后被调到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担任司令员,但由于与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最终被撤职。

在动荡的战争时期,像他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很难长期闲置。很快,他就被重新任命,先后担任了纵队司令员和冀中军区参谋长的重要职务。

黄寿发和妻子何茵在抗战初期结为连理,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并育有一女。何茵投身革命后,凭借自身能力迅速崭露头角,被任命为冀中军区电台指导员,承担了重要职责。

按理说,这对革命伴侣本应令人羡慕,但由于双方工作繁忙,无法兼顾家庭事务,因此他们雇佣了保姆来照看孩子。

黄寿发因为第三者的介入,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动。

在红军和抗日战争期间,黄寿发一直过着生死攸关的战斗生活,无暇顾及个人情感。然而,随着他职位的提升,尤其是目睹了伪军和国民党军官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后,黄寿发开始对这种多妻制的生活产生了羡慕和向往。

黄寿发深受“只要会打仗就无敌”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他忽视了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他对马列主义的基本信念和对党的纪律的尊重几乎完全丧失。

黄寿发与保姆之间的暧昧关系逐渐升温,最终发展成不正当的私情。这一秘密被何茵发现后,黄寿发心生恶念,决定彻底解决问题。1947年农历正月初二,他毫不留情地向已经怀孕的何茵连开三枪,夺去了她的生命。

黄寿发因个人行为失范,严重违背组织规定,为掩盖其不法行径,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实施杀人行为。从道德、逻辑及法律角度审视,黄寿发的罪行极为严重,其行为已触及法律底线,必须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以维护社会正义和法律尊严。

军区迟迟下不了决心,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大战在即,突然处置高级将领,可能影响部队士气。其次,黄寿发投身革命近二十年,立下不少战功。最后,他在晋察冀的老部下和老战友众多,现在担任纵队司令、政委、参谋长等要职的比比皆是,替他说话的人不少。

毛泽东对黄寿发的军事才能和战绩早有耳闻,也清楚他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黄寿发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肯定。尽管主席对黄寿发的战功有所了解,但并未因此放松对军队纪律的要求,始终保持着严格的治军标准。这种既认可将领能力又坚持原则的态度,体现了主席在军事管理上的深思熟虑。

如果对黄寿发网开一面,就等于默认党和军队向旧社会的军阀作风和官僚习气低头认输。这种做法无疑会助长不良风气,损害党和军队的纯洁性。我们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因为个人关系而放松纪律要求。只有严肃处理,才能维护党和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这关系到党和军队的生死存亡,绝不能有丝毫妥协。

革命事业还未成功,就有高层官员仗势欺人,甚至为私怨行凶。若不严惩这类行为,以儆效尤,反而采取“将功抵过”或“象征性处罚”的方式,未来革命成功后,恐怕会有更多人效仿刘宗敏、牛金星之流,滥用权力,危害革命成果。

在解放军整编大量原国民党军官和部队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也像他们那样放纵自己,沉迷于享乐,那我们和那些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的国民党官员又有什么两样?

在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深知,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和奢靡之风。面对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新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毫不手软地整治贪污腐化问题。这一坚定立场体现了执政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认识,也彰显了其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心。通过严厉惩治腐败分子,整肃社会风气,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正是当时扭转国家命运的关键所在。

4月30日,毛泽东以严肃的口吻对当时担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罗瑞卿表示:

黄寿发杀害妻子,造成母子双亡,这一行径不仅极度残忍,也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旧军阀思维。这种罪行绝不可宽恕,必须依法严惩,并在全军范围内公开通报,以此警示他人,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948年5月,黄寿发被执行了死刑。这一事件标志着当时法律对严重犯罪行为的严厉惩处。黄寿发的处决反映了那个时代司法体系的严格性和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对黄寿发个人行为的审判,也是对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维护。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法律公正和犯罪惩处的重视。黄寿发的死刑执行,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判决书内容显示:

黄寿发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根本原因在于他仗着自己立过功、身居高位,就肆意妄为。他无视法律和纪律,这种行为不仅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损害,也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这个案例应当成为全军的深刻警示。为了严肃军纪,教育全体官兵,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对黄寿发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枪决。

按照黄寿发的生前意愿,他在阜平这片曾与侵略者激烈交锋、流淌过战友鲜血的土地上长眠。在长达八年的抗战岁月里,他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华北军区旅级以上干部代表亲临现场,为这位并肩作战的战友送别。

杀一个人能让全军敬畏,那就该杀;奖赏一个人能让万众欢欣,那就该赏。

在短短八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关键的三大战役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国民党部队迅速溃败,全面崩溃。

1949年10月1日,经过近九个月的筹备,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正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新中国政权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天地若有情感也会衰老,世间真正的道路充满变迁。

黄寿发被处决后,杨成武将军收留了他的女儿,悉心教导,助其成长。人们在叹息黄寿发的悲惨结局之余,更加钦佩毛主席对百姓的慈悲情怀,以及对腐败分子的严厉惩治。毛主席既展现了仁慈的一面,又彰显了铁腕手段,令人深感敬畏。

0 阅读:23
是搞笑的李富贵

是搞笑的李富贵

是搞笑的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