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美国对欧洲的操控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能源便是那根最粗的提线。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欧盟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成了华盛顿的眼中钉。
德国力推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本可让欧洲每年多吸一口俄罗斯的廉价“氧气”,却被美国一纸制裁令搅黄。
拜登政府曾威胁“让北溪-2变成废铁”,而特朗普更直白:“欧洲必须买我们的液化天然气,贵?那是自由的味道!。
结果如何?欧盟一边掏钱买美国四倍溢价的天然气,一边看着自家工厂因成本飙升外迁至得克萨斯州。
德国经济部长曾哀叹:“我们的工业竞争力正在被自己人谋杀。”
更讽刺的是,当俄乌冲突爆发,欧盟对俄能源制裁反而让俄罗斯2023年GDP增速反超德法,而欧洲通胀率一度飙破10%。
华盛顿的逻辑很简单:能源即权力。欧洲的“断奶”不是意外,而是美国驯化盟友的标准流程。
01 安全依赖的瓦解:北约?不过是美国开的“保险诈骗公司”二战后的欧洲安全架构,本质是一场长达80年的“付费订阅服务”。
北约成员国每年向美国缴纳“保护费”,换取华盛顿的军事庇护。
但特朗普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欧洲必须把防务开支提到GDP的5%,否则别指望美军当保姆!”
此言一出,布鲁塞尔炸锅——毕竟,2023年北约欧洲成员国平均防务开支仅占GDP的1.8%,连美国的脚后跟都摸不到。
更荒诞的是,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然宣称:“乌克兰的安全该由欧洲自己管,美军不掺和!”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付钱,我收钱,但别指望我干活。”
连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都懵了,连夜改口要组建150万大军,却被德国议员嘲笑:“您不如先问问欧盟谁能凑出150万条枪?”
北约的棺材板上早已钉满钉子。当美国连演戏的耐心都没了,欧洲的“安全幻觉”也该醒了。
如果说能源和安全是明抢,美国对欧洲的经济绞杀则是暗夺。
2022年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IRA),名义上为振兴美国制造业,实则用3690亿美元补贴挖空欧洲的工业根基。
德国宝马宣布投资17亿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建厂,法国化工巨头道达尔将电池业务迁至得克萨斯,连荷兰光刻机霸主ASML都不得不向美国妥协技术出口管制。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痛斥:“这是以盟友之血养美国之膘!”
而面对欧洲的反击——比如法国对谷歌、亚马逊征收“数字服务税”,美国直接威胁对香槟、手提包加征100%关税。
马克龙气得在爱丽舍宫摔杯子:“我们连收税的自由都没了吗?”
华盛顿的算盘打得响:欧洲要么当美国的血包,要么当中国的对手,唯独不能当自己。
外患之下,欧盟的内斗更像一场黑色幽默。
法国高喊“战略自主”,马克龙扬言要建“欧洲军”,却被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嘲讽:“您是想用罢工的法国工人对抗俄罗斯坦克吗?”
德国试图拉拢中国平衡美国,却遭立陶宛外长警告:“别为了柏林的企业出卖整个欧洲的灵魂!”
至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干脆跑去莫斯科和普京喝伏特加,气得欧盟冻结了对匈牙利的220亿欧元拨款16。
这种分裂在俄乌冲突中尤为刺眼:东欧国家要求死磕俄罗斯,法德却偷偷与普京眉来眼去;南欧国家抱怨能源账单压垮经济,北欧国家却冷眼旁观。
欧盟外长博雷利哀叹:“我们正在被美俄夹成三明治,而面包片已经开始发霉。”
当“团结”沦为布鲁塞尔官僚的口头禅,欧盟的解体早已不是预言,而是倒计时。
04 出路?中国的橄榄枝与欧洲的“精神分裂”绝望中,欧洲似乎瞥见一线生机——向东看。
中欧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7858亿美元,欧盟对华出口养活300万就业人口。
德国总理朔尔茨带着宝马、巴斯夫高管访华,马克龙高呼“绝不能与中国脱钩”。
但转头间,欧盟又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并紧跟美国制裁新疆光伏产业。
这种“吃饭砸锅”的做派,连《金融时报》都看不下去:“欧洲的虚伪比华盛顿更令人作呕。”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合作的大门敞开,但跪着的伙伴不值得尊重。
若欧盟继续在“亲美恐中”的精神分裂中挣扎,等待它的只有沦为“国际社会最大耗材”的宿命。
未来的史书或许会这样记载:
21世纪中叶,欧盟解体。
德国吞并奥地利重建“大德意志邦联”,法国在非洲殖民地找回“帝国荣光”,意大利因债务危机分裂成南北两共和国,波兰率领东欧国家成立“反俄十字军”,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独立,英国躲在英吉利海峡对岸偷笑:“早说了,欧盟就是个笑话。”
而华盛顿的政客们举起香槟:“看,没有美国,欧洲连自己都管不好。”
历史从不怜悯懦夫。当欧洲将命运交给别人书写时,它的墓碑上注定只剩一行字:
“此地长眠者,曾自诩为文明灯塔,却死于自我阉割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