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的年轻球员们,身高那可真是不少,尤其是内线的那些家伙,基本上站在场上都能把人压一头。
但问题是,这些高个子们,技术不行,特别是在对抗强度大的比赛中,感觉就像个“高大威猛的稻草人”,站那儿看着挺吓人,可一动起来就不太顶用。
就是身高上了,技术层面差得离谱!让我们看看,中锋、锋线、后卫这三条线的情况,简直让人又气又想笑。
首先说中锋。
中国男篮的中锋,身高基本都不低,像杨瀚森,2米16,余嘉豪、刘传兴、徐昕这些,个个都是2米20出头的“巨人”。
你说他们站在那儿,谁敢轻松往里冲?但问题是,这些身高优势,光靠着身高也不够。
就拿他们的投篮来说,基本上这帮人都没有什么远投能力,尤其是三分球,连个像样的尝试都没有。
想在低位用力量压制对方倒是能,靠这点可不能拿到国际大赛的好成绩。
反过来,现代篮球对内线的要求已经不单是靠身高和力量,更需要灵活性和投篮能力,尤其是外线的威胁,你要是连个三分都没,那真的是拖后腿。
这些中锋们,真的需要好好练练外线投篮,灵活性和技术性得加强,不然等着被世界强队吊打吧。
再说锋线。
现在的年轻锋线球员,身高上都不差,像曾凡博,这小伙子打3号位,身高不算特别突出,但他得强劲的爆发力和突破能力,能对对方制造不少麻烦。
张镇麟虽然身高稍微低点,但也是个不错的锋线球员,速度和力量也是很给力的。
问题是,这帮人有一个共同的软肋——投篮不稳定,尤其是三分球的定点能力,几乎就是个“软肋”!他们有时能突破,但一旦没法起势,外线的稳定性差得一塌糊涂,进攻就显得单一。
你不信,你让他们站在三分线外瞄准几次,看看能投中几个,几乎没啥信心可言。
所以说,中国男篮要想走得更远,锋线球员的投篮能力必须得提升。
否则,你看内线打不进,外线又无法威胁,球队进攻空间就被压缩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靠内线拼命”的困局。
再来说说后卫。
后卫一直是中国男篮的“难题”,现在的年轻后卫,尽管有些有些进步,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可真不小。
就拿徐杰来说,这小子在CBA赛场上倒是成长了不少,但一到国际比赛,面对高强度防守,依然是挺难突破的。
他们缺乏对抗性,独立摆脱防守的能力差点意思。
一旦对方加强防守,后卫球员的进攻选择就没啥突破,完全不能有效地带动球队的进攻。
想要在世界大赛里有所作为,就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
尤其是突破和持球进攻的能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中国男篮的年轻球员,虽然身高上有优势,但技术层面的差距,尤其是在对抗性、投篮能力、灵活性上,还是不小的。
如果不加紧训练,不好好提升技术,单靠身高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未来的中国男篮,要想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真的得从这些年轻球员的技术和战术意识入手了。
不能让身高优势成为他们的“围城”,要真正突破那层技术的天花板,才能在国际大赛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