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初,新年还没热乎几天,原北京军区的政委刘格平就碰到了变故,被安排去了唐山的陶瓷厂做工。这么一来,北京军区政委的位置就空了出来。那这个位置该给谁坐呢?大家伙儿议论了好久,一直没有个定论。
那时候,有人琢磨着,或许可以让军事学院的教育长来挑这个大梁,也有人推荐了几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来接手,另外还有人琢磨着,能不能从别的军区调个将领过来。毛主席听说大家伙儿意见不一致,干脆就自己出席了会议。
毛主席听完大家推荐的几个人后,没给出啥反应,突然他开口问道:“记得以前在陕南有个红军师长挺有名的,他在华山那一带有过不少出色表现,这人现在在哪呢?”大家一听,都愣住了,互相瞅瞅,谁也不知道毛主席说的是哪位。
一个老战友突然反应过来,问道:“主席,您指的是不是那时候74师的事情?”毛主席一听,哈哈笑了起来,边笑边答复:“那时候啊,敌人甚至愿意出一万大洋来要他的命!这位同志现在在做什么工作呢?”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毛主席提到的竟是号称“陕南王”的陈先瑞。1914年9月,陈先瑞在安徽金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到了1929年,红四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开到了他的老家,村民们头一回见到军纪这么严明的队伍,都觉得特别新奇。
15岁的陈先瑞心里就揣着个梦,想去红军队伍里闯一闯。可惜他年纪小,个子也还没长开,征兵的人一看,就没让他过关。好在陈先瑞有个疼他的父亲,父亲亲自跑去跟红军求情。这么一来,陈先瑞总算是踏进了红军的大门。一开始呢,他也没上前线,而是被安排到了后勤部门,干些保障工作。
后勤的活儿比起来安全不少,陈先瑞的任务就是跑腿送信、打扫营房、烧开水这些。一有空,他就跑去看战士们操练,每个动作他都默默记在脑子里。到了晚上,他就借着月光自个儿练,真是下了苦功夫,这么一来,他的本事可是大涨了不少。
1929年冬天12月份的时候,陈先瑞头一回踏上了战场,他跟着第97团一块儿去攻打商城县,当时他的任务是当传令兵。就在传令的过程中,他意外发现了一个敌人的机枪火力点。他赶紧跟团长说,想带着几个人去把那个机枪火力点给端了。团长答应后,他就带着人成功干掉了敌人的机枪火力点。打那以后,团长就特别看重他,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的日子里,陈先瑞打仗越来越厉害,慢慢变成了能自己带队伍的将领。1935年9月,红25军的主力去长征了,离开了原来的地方,陈先瑞他们就被留下来,成立了鄂陕游击队。他们白天藏着,晚上出来打敌人,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在陕南那边搞出了很大的动静。
1936年春天时候,敌人派了三个师的兵力进到了陕南地区。陈先瑞挺有办法,他一会儿这边搞搞动静,一会儿又引敌人往深处走,把敌人耍得晕头转向。就这样,他用少量的兵力战胜了敌人,成功打赢了华山那一仗。仗打完后,毛主席夸奖说,华山这场战斗,真是把游击战和运动战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一个好例子。
陈先瑞在陕南地区四次领兵作战,对鄂豫陕根据地的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毛主席亲切地称他为“陕南的领头人”。等到新中国成立后,陈先瑞在陕南军区担任了副司令等职务,并且他还远赴朝鲜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还担任了第19兵团的副政委。在1955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了中将的军衔。
毛主席对“陕南王”陈先瑞记忆犹新,觉得他既会打仗又有政治智慧。所以,毛主席不顾其他人的看法,坚持让陈先瑞做了北京军区的政委。后来,陈先瑞还做过成都军区第二政委等职务,一直到1981年才退休。1996年1月份,陈先瑞在北京去世,那时他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