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在尚未播出的时候。
因为其打着以张桂梅老师为原型创作的旗号。
深受观众们的期待。
但点映式刚刚结束,这部电影就已经收到了铺天盖地的差评。
张桂梅老师更是在媒体前拒绝接受采访。
其主演海清也因为出演张老师这个角色受到不少网友的批评。
有人说她功力不够,演不出张老师身上的那股坚韧劲;
有人说她曲解了张老师。
把张老师塑造成了一个只会吼人的疯癫角色;
也有人说错不在海清,这个锅得导演和编剧来背。
那么这部电影失败的背后究竟是火候不够的演技。
还是没有张力的剧情?
一部电影的扑街究竟能不能浅浅归结到一个演员身上?
从万众期待到大失所望
在这部电影刚刚宣发的时候,其实是受万众期待的。
张桂梅老师更是亲自鼓励海清:
不用拘束自己,放开了去演。
剧组也深入当地,采访了众多当事人。
力求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桂梅老师。
观众们觉得能立足于现实。
有一部现成的现实剧本的写实电影。
它又能差到哪去?
因此刚开始点映就有不少人赶着去捧场。
可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
屏幕上放映的这部作品,不像是张老师的传记。
更像是一个制作组想要迎合观众的口味。
故意让剧情丰富精彩,有张力。
缝缝补补制作出的四不像东西。
海清夸张的演绎是一回事。
导演和编剧,同样要为这部电影差强人意的效果负一部分责任。
张老师有一部专属于自己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旁观者的视角充分展示了张老师的办校理念。
以及这些年来扎根前线将无数女孩子送出大山的故事。
但《我本是高山》的导演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效果。
连这部纪录片的零头都比不上。
他试图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
同时又忽略了电影必须具备的审美意味。
导致一部分拼接排列的镜头。
在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
既没有达到合适的叙事效果。
也没有因为镜头足够独特。
给观众留下一点深刻的印象。
通过音乐和特写镜头去渲染的情节。
又因为剧情的功力不足,显得苍白无力,画蛇添足。
电影一味的制造戏剧冲突,强加节奏。
带给观影者的不是身临其境的感悟。
只有因为紧锣密鼓的高潮产生的厌恶。
胡乱改编惹人恼
在原型人物接受采访之时。
大家就对剧组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质疑。
那位曾从女高毕业,又回到女高任教的年轻老师。
在采访中委婉表示:
张老师是很温柔的一个人,现实中从没有吼过她们。
反观海清饰演的张桂梅。
冲校长吼冲女老师吼。
直接被演绎成了一个不近人情,十分刻板的人物。
还有电影贯穿始终的,对张老师前夫的刻画。
也给观众一种突兀的不适感。
张老师曾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
自己办这个女校是为了党,为了国家。
是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
她想要这些女孩子走向更远的地方。
走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她也曾在纪录片中说:
她不需要这些女孩子回头看。
她只需要他们走得更远、更高。
这才是她培养她们的真正意义。
可这些真正的高光部分却被影片简单略过。
而是把重点加在胡歌饰演的白月光上。
每每面对困难和挑战。
片中的张老师眼前都会浮现出和丈夫相处的画面。
张老师出于信仰,出于民族大义,所做出的伟大之举。
在这里都被凝结成了想要完成亡夫的遗愿。
拘于一寸情爱之中。
这样看来,导演并不仅仅是功力不够。
更是完全没有吃透张桂梅老师这个人。
他连曾经纪录片遵守了的真实记录都没有做到。
吃着张老师的红利,自说自话这么一出。
寒了众多原型人物的心,更寒了张桂梅老师的心。
导演功力欠佳,编剧更是欠缺专业素养。
虚假剧情张口就来。
原型中,因为父亲酗酒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女孩。
电影中变成了母亲酗酒,还千方百计阻挠她上学。
此外还有阻挡孙女上学的奶奶。
因为嫉妒同学对人家大大出手的女学生。
更有不愿意好好学习,逃出学校打游戏。
被张老师硬揪回来的女同学们。
人性的悲哀和恶意都被强加在这些女性角色身上。
巧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还沿用了女高的校训——我本是高山。
显得更加讽刺。
现实中那些围困着女孩子走出大山的父权色彩。
被这部电影的编剧轻描淡写带过。
使得该电影和它原本的立意背道而驰。
聪明反被聪明误
看得出编剧想写出好剧本。
而且对近几年市面上火爆的剧情颇有研究。
但她把这些三流的写作功夫。
缝合在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里,倒显得弄巧成拙。
在编剧笔下,女孩子们的头发不是自愿剪掉的。
是迫于老师的威风,哭哭啼啼被破剪掉的;
女孩子们不是自愿要读书的。
是被张老师连哄带骗关进学校,被迫往进读的;
女孩子们的悲剧是来源于自身的惰性和物质。
而不是大山深处父权思维的裹挟。
山月的事,原本最能体现这种悲剧性。
一个品学兼优,有希望考上好大学的女孩子。
被父亲逼着嫁人,最终怀着孩子被家暴致死。
但这个混合着真实血泪的故事。
却被编剧写得枯燥乏味,激不起观众的共鸣。
由此来看这部电影的失败,不能止海清背锅。
导演和编剧,以及这个制作团队的每一个重要角色。
都要付主要责任。
作为影视作品的执笔者。
他们想的不是如何记录一个真实英雄人物的故事。
而是如何能把自带热度的故事。
讲得有噱头,有冲击,好让资本能为此买单。
但这一次,他们聪明反被聪明误。
备受观众唾弃,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观众们更想的是认识那个真实的张桂梅老师。
而非媒体塑造出来的妖魔化人物。
有人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