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4日,乐山一位年过90的老妇人因病去世,按理说,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定会子孙满堂,但这位老人走时,身边只有几个邻居。
这位孤独离世的老人就是文学巨匠郭沫若的结发之妻张琼华。不过,身为郭沫若的妻子,张琼华一生却只见过丈夫三次。
在长达68年的的婚姻关系中,张琼华一直守活寡,尽管她和郭沫若有夫妻之名,却没有夫妻之实。
苦命的张琼华一生不被丈夫喜欢,可是,因为郭沫若的一个鞠躬,她却甘愿吞咽下所有的委屈,大度地说了一句:我不怪他.....
出生在封建家庭的张琼华,和那个时代的所有女子一样,接受的是封建传统教育,她做女红、裹小脚、读“女儿经”,等着父母给自己找“丈夫”。
和张琼华不同,进入新式学堂读书、阅读大量进步书刊的郭沫若,从心里厌恶封建制度、排斥包办婚姻。
张琼华和郭沫若完全是两个轨道上的人,但命运偏偏将他们捆绑在一起.....
1911年,在外读书的郭沫若收到家里的来信,父亲在信中说:“你的母亲给你定了一门亲事,女方不但没有裹小脚,还正在读书,人品、长相和你三嫂很是相似!”
尽管心里排斥,但郭沫若还是选择了答应,他想:“三嫂是家里最漂亮、贤惠的女人,能和三嫂相提并论的女子,应该不会太差!”
1912年,趁着郭沫若放寒假的机会,家里为他和张琼华举办了一场传统婚礼,对自己的新娘子,郭沫若心里也有一些期待。
那天,张琼华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后的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露出了一抹羞涩的微笑并开始憧憬婚后的生活,她告诉自己:婚后要相夫教子,做一个贤惠的妻子。
在众人的搀扶下,张琼华坐上了花轿,在接亲队伍的吹拉弹唱中,她被抬到了郭府,彼时张琼华还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不是幸福生活,而是人间疾苦。
郭沫若的第一次失望,是张琼华下轿子时,那双三寸金莲显得那么的刺眼,郭沫若只觉得心里一冷,所有的热情瞬间化为灰烬。
到了夜晚,所有嘉宾散去后,新房里只剩下郭沫若和张琼华,身为新娘子的张琼华,紧张地等待着丈夫为自己掀开红盖头。
郭沫若在屋内徘徊了许久,他担心新娘子的容貌也不像母亲信上形容的那样。最后,他鼓起勇气,揭开了那块蒙在张琼华头上的红布。
四目相对,张琼华眼里透着紧张和不安,郭沫若的脸上则写满了失望和愤懑,他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自己被骗的好惨。
那天晚上,郭沫若拒绝同房,张琼华以泪洗面,独自过完了新婚之夜,而这也只是她悲惨命运的起笔。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以求学为由,提前返回了成都。那天,张琼华和公婆去送丈夫,她叮嘱丈夫一定要注意身体,但郭沫若却没有回应。
因对婚姻不满,对张琼华失望,返回成都的郭沫若将全部心力都用在学习上,每次写信回家,关于妻子他只字不提,仿佛张琼华并不存在。
反观留在家里的张琼华,她用标准的封建理念约束自己,不但勤于家务,还孝顺公婆,是族人眼里的好媳妇。
只是张琼华的温柔、贤惠感动了所有人,却唯独没有感动郭沫若,后来郭沫若考上了日本学校,她和郭沫若越走越远。
到了日本的郭沫若,很快就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对方名叫佐藤富子,青春、靓丽的她犹如一道光,照亮了郭沫若的世界。
随后郭沫若不顾自己已婚的身份,对佐藤富子发起了热烈的追求,他的情书炽热又散发着甜蜜的味道,没有哪个女子可以抵挡得住。
虽然家族人反对,但佐藤富子还是坚持和郭沫若结婚,婚后他们恩爱有加,还迎来了爱情的结晶。
就在郭沫若享受家庭生活的甜蜜时,张琼华却被孤独紧紧包围着,身为旧式女子,她从不敢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但公婆从她的举动里,都看出了她内心的苦。
原来张琼华过的是“睹物思人”的生活,她精心地打理着郭沫若留在家里生活和学习用品,将丈夫用过的笔、读过书和写过的书稿都完好地收藏起来,每天晚上她都会拿出来看看,仿佛那就是丈夫。
公婆鼓励张琼华给郭沫若写信,张琼华终于迈出了于她而言极其艰难的一步。在信中,张琼华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去日本陪伴丈夫的想法。
然而回信令张琼华很失望,郭沫若只说自己学业忙,希望张琼华以后不要写信,同时交代她,替自己照顾好父母。
张琼华想去和丈夫团聚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婆婆心疼儿媳妇却也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郭沫若提出离婚时,他们坚决不允许。
被丈夫嫌弃的张琼华就这样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过着单调、乏味的日子,相比之下,郭沫若则没有受到封建婚姻的影响,除了事业节节升高外,他的感情生活也足够精彩。
郭沫若并不是一个痴情冢,虽然他和佐藤富子生养了几个孩子,却依然阻止不了他移情别恋。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怀揣着报国心回到了国内,佐藤富子和孩子们则留在了日本过着艰苦的生活,尤其是佐藤富子,因为受郭沫若的牵连还曾被日本方抓起来审问,身心备受摧残,可她没有出卖丈夫。
就在佐藤富子盼望着和丈夫早日团聚时,回到国内的郭沫若却开展了一段新的恋情,对方是更加年轻的女明星于李立群。
1938年,沉浸在新婚幸福中的郭沫若突然接到家里的紧急电报,其父亲病危,要求他迅速回家探望。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虽然郭沫若回到了国内,但为了避免和张琼华见面,他始终没有回家,等他接到电报回到老家时,距离他上一次离家已过去整整26年。
此时的郭沫若春风得意,西装革履,成为了族人的骄傲和受人尊重的人物,再看张琼华,人到中年的她,梳着旧时的发型,穿着老旧的粗布麻衣,两边的鬓角上已经有了白发。
那天,张琼华站在迎接丈夫的人群里,当她看到郭沫若时,神情非常紧张,双手不断地搓着衣角,甚至不敢和郭沫若对视。
这次回家,郭沫若从父亲口中得知,过去20多年,张琼华尽心地照顾自己的父母,替自己尽了孝心却从无怨言。
而当郭沫若走进他们的当年的“新房”时,看着干净、整洁的房间和那些被保存很好的书稿、书本,心里也颇为感慨。
为了感念张琼华的付出,当着族人的面,郭沫若给张琼华深鞠一躬,张琼华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赶紧说了一句:不怪你!
郭沫若在家逗留的几日,张琼华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不但给他做可口的饭菜,还给他端洗脚水,她心里有一丝丝的幻想,也许丈夫会带自己一起走。
可张琼华再次失望了,父亲病情平稳后,郭沫若独身离开,张琼华只觉得心不断地往下沉,她的希望化成了无情的泡沫。
郭沫若再次回家,是父亲离世,这次他还带上了妻子于立群,张琼华不争风,不吃醋,她将房间让出来,还给于立群做鱼补身体。
而这也是张琼华最后一次和郭沫若见面,随着公婆的相继离世,张琼华独自守着郭家老宅孤独地过活,她的世界安静得可怕。
考虑到她为家里的贡献,郭沫若每个月会定期给她一些生活费,而张琼华则会给郭沫若邮寄老家的咸菜。
73岁那年,张琼华曾去北京,郭沫若却以工作为由选择避而不见,自知不被欢迎后,张琼华又回到了老家。
晚年的张琼华,经常会坐在家门口,做做鞋子或者望着人群发呆,当时有很多年轻人来郭沫若故居参观,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门口坐着的老妇人的竟然是郭沫若的结发之妻。
1980年,90岁的张琼华病逝,结束了她68年的守活寡的生活。
而就在她去世前一年,于立群的两个女儿来当地参加活动并来探望张琼华。
看着床上的张琼华,两位女儿都觉得她可怜又有些心疼,于是伏在其耳边,轻声地呼唤了一声:“妈妈!”
这声“妈妈”成了张琼华一生中最大的惊喜。听后,两行热泪从她眼角处缓缓滑下,她的嘴角也露出了也一丝欣慰的微笑。
时间倒回到1912年,满心欢喜坐上花轿的张琼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婚姻生活,没有丈夫的疼爱,没有子女的陪伴,有的只是被嫌弃和孤独。
在张琼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女子的悲哀,她们从出生就被安排,哪怕命运充满了不公也没有反抗的能力,她们来人间一趟,却不被疼爱,让人无限心疼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