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繁华地段的三元里村,曾经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亿元村,在5月初的一次电动自行车自燃事故后,在全省率先宣布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村,并在村外划出了几公里长的停车带,没错就是绵延几公里,三元里村是城中村,虽然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但是村子里仅租客就有几万人,周边还分布着大型皮具批发市场,人流非常大,村里商业街十分兴旺,仅是主干道抗英大街就有上百家各类餐厅,据说村里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6000辆。
为推动这个规定,有关方面很有技巧地搞出了两手抓办法:率先在二天内响应规定者有奖,二天后拒不执行者的电单车将被有序清理出村。
果然这样的手段施出后,规定麻利地落实了,禁电措施执行后不到一个月,村里就变得井然有序,干干净净。
原因很简单,由于电动自行车不能进村,集中停车点较远,且停车取车不便,好位置早就被霸占了,停到停车点再步行进村需要十分钟到半小时,食客们觉得麻烦不肯再来,另寻别处,租客们也觉得出行不便开始陆续搬离,人流少了,村里各色店铺自然是门可罗雀。
餐饮业的变化最明显,有的餐馆依靠熟客“帮衬”,客流量相比“禁电”只是少了约40%,而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小吃、快餐店,客流普遍少了60%以上,不少餐馆因客流明显减少、生意差选择了停业转让。
甚至是以外卖生意为主的店也做不下去了,外卖小哥不愿走十几分钟进村来取单,在这个效应下几乎所有店铺都变得难以为继。以前总有人说电商抢走了实体店的生意,而在三元里则是“禁电”新规将线上线下一网打尽。
禁电的效果的确是立竿见影,道路井然有序,没有乱停乱放,且没有了自燃的隐患,但同时带来的客流减少,商业凋零在推行禁电之前有考虑过吗?这个效应按说是可以预料到的,那为什么还是要推动呢?本来以为是决策失误,看了后来的一纸公告,明白了,此前还是想得太简单了,原来如此。
在前些年拆迁改造是很难推动的,迁涉的利益大,纠葛深,三元里这一出就非常高明了,先是以整顿为由名正言顺地禁止电动自行车,后边的事都在预料之中,租客都走了,店铺也空置了,拆迁条件也容易谈了,拆迁难度瞬间减半,同意率超过93%,高,果然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