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在水下战场曾长期处于被动局面,特别是核潜艇方面。不过近年来随着中美各方面技术差距的快速缩小,水下战场的局面也在快速改观。
近期有个新闻,说的是美国L-3公司刚刚才为美国海军提供光纤制导鱼雷,由此来看,美国在水下作战能力的动作太慢了,后劲不足。再加上艇载无人潜航器(UUV)、耐压壳体、智能水雷等方面的差距,可以说中国海军的胜算越来越大,中美核潜艇水下对决最终谁能赢这个问题,胜利的天平正在朝着中国一面倾斜。
(为了保证精度和命中率,多属鱼雷都是线导,由铜线或光纤连接鱼雷和潜艇)
从L-3公司公布的消息来看,他们已经验证了连接鱼雷和潜艇间光纤电缆的设计,这种设计将取代美军核潜艇目前的的铜线制导系统,并提供更远距离的通信范围,而且鱼雷发射后,潜艇上的操作人员也能通过光纤远程引导鱼雷,事实上进一步增加了鱼雷的抗干扰能力和命中率。这个概念被命名为“改进型发射后通信系统”(IPCLS),将首先在Mk 48重型鱼雷上进行升级,新型号为Mk 48 Mod 8,新任美国国防部长海格赛斯表示升级计划将于2029年开始。
这个消息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要知道的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投入使用光纤制导鱼雷,是德国的DM2A3“海鳗”和DM2A4“海鳕”,时间是1988年。
也就是说,在光纤制导鱼雷被证明有效的41年后,美国才开始进行相关升级,而真正要服役并形成战斗力,怎么也要在2030年以后了。
(德国DM2A4“海鳕”)
另一个没有明说,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美军现役的诸多轻重型鱼雷,包括Mk 48在内,以及Mk 46、Mk 54、Mk 50,还有内置1枚Mk 46的Mk 60自航水雷等等,在动力模式上都是热动力,而不是隐蔽性更高、可以调节速度的电池驱动电动机。热动力指的是以化学燃料为动力的鱼雷,工作原理是一种或多种燃料比如煤油、柴油等,与过氧化氢或压缩氧气等氧化剂混合燃烧后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涡轮机或活塞发动机,从而驱动鱼雷前进。
热动力鱼雷的优点是化石燃料能量密度比电池更高,能快速达到最高功率输出,射程和速度也更高。缺点则是相比起电池鱼雷,燃烧产生的废气会在海水中留下更明显的气泡尾迹,有可能暴露潜艇位置,而且鱼雷噪音也更大,很容易被被动声呐捕捉。再者热动力鱼雷在储存、管理和维护上也更复杂繁琐,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灾难性后果,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就是因为鱼雷的过氧化氢泄露引发燃烧爆炸而沉没,艇员全部遇难。
(热动力鱼雷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当然,美军坚持用热动力鱼雷这么多年,有对自身工艺和管理水平的自信,采用铜线制导这么多年,也有成本较低、技术简单成熟方面的考虑。至于为什么现在改了主意,从L-3公司的说法来看,和美国海军要加强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有关,认为在这片超过1亿平方英里的广阔海域,只有IPCLS才能保证对鱼雷有更好的指挥和控制能力,“数千倍的带宽”确保鱼雷从潜艇发射后的实时数据传输。
话是这么说的,但真正促使美国海军下决心更新鱼雷的制导方式,恐怕还是因为核潜艇在美国海军未来的作战版图中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从前无论是洛杉矶级还是弗吉尼亚级,美军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任务就是猎杀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与苏联攻击型核潜艇对抗,需要威力大、速度快的重型鱼雷。
现在,美军核潜艇的对手变成技术层次日益领先,作战体系更加就健全完整的中国海军,从硬杀伤对抗变成对态势感知的考验,对鱼雷自然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外媒认为在这次击沉074登陆舰的测试中,解放军动用了鱼-10重型鱼雷)
况且,从部分流出的美军介入台海战事相关推演来看,核潜艇可是要代替航母打击群成为先锋主力的,那么对战斗力的要求也只会更高,如果因为鱼雷落后而失去先机,那么美国海军可真丢大人了。
相比起来,中国海军潜艇部队采用光纤制导电动鱼雷的时间更长,这方面没有确切的官方消息,毕竟关系到核威慑基石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技术水准,不过大致可以猜测起码从鱼-10开始,已经是光纤制导,具备全双工通信制导能力,信息传输的速度与可靠性都比铜线更高,可以进行复杂的战术机动,配合隐蔽性强、抗水压能力高、适应性强的电池驱动技术,可以说无论在浅海还是深海,中国核潜艇在“矛”是否锋利上不存在什么问题。
(外媒认为鱼-11拓展了多平台能力)
美军面临如今简直称得上无厘头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军长期没有对实力相当对手进行对抗,结果就是一些技术落后武器装备长期得不到升级和换代,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产业空心化,照此来看2029年是否真的可以让Mk 48 Mod 8开始升级工作,也着实应该捏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