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官员到底有多累?上班上朝还能忍,下班才是要了老命!

紫山看历史 2023-02-22 11:30:07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历朝历代都有好多荒淫昏聩的皇帝,动不动就搞罢工——不上朝,不听政。

更有白居易“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名句传颂。

明朝不上朝的皇帝更是以数量多、时间长、不务正业雄踞榜首。

明嘉靖皇帝创下28年不上朝的超长记录。

这触目惊心的事件让明后的大清王朝深以为训。

所以清朝有严格的规定,从皇子就要严格培养,早睡早起,读书、写字、骑射、天文地理德智体全面学习。

皇帝更是要求严格,不论春夏秋冬,四点必须起床,上早朝,处理政务。

皇帝起的早,大臣们只能更早。

所以清朝的官员,特别是京官格外的辛苦。

不仅上朝要早起,早起的他们还要饿着肚子打起十二分精神向皇上汇报国家大事,不敢有丝毫懈怠。

毕竟出了差错很有可能掉脑袋。

上朝累,散朝总该放松歇歇了?

不,根本没有歇息的可能。散朝之后更累的生活才开始。

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员们之间的迎来送往,曲意逢迎的交际才是重中之重。

这些是比上朝更累更消磨人的所在,谁都难以避免。

就如下班之后的我们被领导叫去聚会吃饭一样的痛苦。

要想了解清朝官员的繁劳工作和生活日常,我们还必须从清朝皇帝的生活起居聊起。

只有了解他们的老板的日常工作时间,才能了解他们的工作日常。

勤政的大清皇帝

清朝最勤政的皇帝,我们当然以康熙雍正父子为例。

康熙是个对自己和儿子都严格要求的人。

他本人每天四点准时起床,除了自己生日那天休息一下,一年三百五十六天的其他时间全部都要接见大臣,商讨国事。

四点起床,洗漱完毕后,去给太皇太后、皇太后请安。

五点左右开始晨读,学习治国之策。

六点,准时早朝,在乾清门听政。

后来康熙体谅年迈的大臣们起大早赶那么远的路,特地下旨“朕御朝太早,各官于四五鼓趋赴朝会,殊为劳瘁。

自后,每日御朝听政,春夏以辰初刻(7.00左右),秋冬以辰正刻”。

7点对于现在的我们,即便是通勤远的小伙伴们也是刚刚起床的时间。

早朝后皇帝吃早餐,然后听太傅讲经学习。

9点至11点接见有重要事情汇报的王公重臣,商讨国家大事。

然后为了彰显皇帝对大臣的体恤,还会赐宴,与大臣共进午餐。

清朝很讲究一天之计在于晨,基本上重大事件都在上半天处理完。

下午有些闲暇时光,皇帝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如康熙皇帝就喜欢学习各种科学技术,他在天文地理算术几何方面都有颇深的研究。

当然有突发事件,比如康熙前期的各种战事,就几乎没啥闲暇了。

对于皇子们的要求,用现在的话说,康熙绝对是“鸡娃高手”。

康熙对一众皇子的学习是几近苛责的状态。

给他们请各路名师来教导,要求满汉兼学,文武兼修,甚至亲自下场教学,还带着各位皇子观测星象,学习现代科学。

所以培养出了更加勤政的雍正。

雍正的勤劳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首屈一指的,他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据清宫起居注记载,雍正登基后,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仅仅有4个小时。

在位13年,批阅奏折达一千七百万字之多。

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啊!

即便是清末,朝政腐败,大清朝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是清朝皇帝坚持勤政的习惯始终贯彻如初,直到清朝灭亡。

有这样勤政的皇帝,那大臣只能更加勤劳,只有比皇帝起得更早才行。

京官上朝难

皇帝4点起床,6点早朝,大臣可不能4点起,他们基本2点就得爬起来,有的甚至1点就要起床。

因为他们可不是住在皇宫,连皇宫附近都不能住。

清朝有规定,只有满臣才能住在紫禁城外的内城,汉臣要住在更远的外城。

若是满臣还好些,要是汉臣,从外城赶往紫禁城,只能早到不能晚到,那就只有早起。

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时,皇帝会叫“大起”,也就是全部京官都要到齐。

对于那些底层京官来说简直就是黑色星期五,噩梦一般的存在。

因为清朝官员中有规定,级别比较低的官员是没有权利坐轿骑马的,只能步行。

越是级别低,俸禄就越少,俸禄少就代表着你只能住在离皇城更远的地方。

就和我们现在人一样,工资低,没有钱,只能住在偏远的郊区,上班8小时,恨不得通勤也8小时。

我们现在有地铁公交,在不济还有电动车和共享单车。

清朝底层官员基本靠两条腿走,这离得远的恨不得走上个两个小时才能到。

在走的过程还得保证朝服朝靴干净整洁,不能御前失仪。

关键是古代可没有路灯,天亮之前可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

要是天朗气清,风调雨顺还好,要是赶上雨雪天气,酷暑严寒,那真是要了老命。

不仅不能迟到,还得保证自己在黑灯瞎火的情况下不跳进泥坑里。

有车马轿夫的高官,一般也都是年龄比较大的那类,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早起的艰辛克服了,也不可能立刻见到皇上,要先在东华门外等候,等皇上的召见,准备好要汇报的事情。

就像我们论文答辩前的那种紧张感差不多

万一皇帝问些解决方案,你答不上来就会有被骂的风险和被处分的下场。

被召见时,还有一个大难关,就是跪拜。

做过健身的人都知道,波比跳有多累。

对于那些年老体衰的大臣来说,一个跪拜下去,若是跪的时间长点,起身都会很困难。

特别是他们一般都是空腹起早去上朝,低血糖加上下跪更容易起不来。

这还是在太平无事的年代,要是赶上多事之秋,可就不是上班打卡,汇报就完事这么简单,住在衙门里,几个月不回家都是常事。

越是重臣越是责任大,常常不眠不休的秉烛达旦。

另外比较累的是值班,比如上书房大臣,每晚至少有一个领导人带领几个手下值班,避免有什么军情急事没人拿主意。

往往是大事急事先由当值大臣斟酌考虑是否需要半夜打扰皇帝,若是不用,也要先想出一二三种处理方案,等皇帝接见时从容应对。

这样算下来,清朝官吏的工作时长要远远多于我们现在的8小时工作制,甚至比966都要长的多。

那散朝之后,不用值班的官员是否就会轻松很多?当然不可能。

官场应酬难

社交应酬是官场之中不可缺少的,不管是清还是清以前的朝代。

比如明朝,官员之间有很多应酬,但是明朝官员俸禄很低,养家糊口刚刚够,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进行场面应酬。

所以明朝的官员很苦,要么贪污被砍,要么就苦哈哈的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清朝在俸禄上当然比明朝好很多,但在应酬上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官职低的要想尽办法去巴结上司,求得升职的机会。

巴结人在什么时代都是难事,在封建社会尤其不易。

每每为了见上司一面,可能需要在上司家门口站上一整天。

有幸能得到接见,更是要花尽心机去讨好,送礼送人情。

不管能不能得到想要的,都要笑脸相迎,卑贱到尘土里。

压根连上司门都进不去的,可能不只是失望,有时还会东思西想,像欧亨利笔下的小公务员,被自己吓个半死。

那职位高的就舒服了,也不可能。

虽说不用在社交中放低自己的姿态,但被围着门商讨国事、问主意、讨门路、托关系也是一番苦恼。

还要抵挡各种糖衣炮弹的袭击,行贿的人那么多,哪些可收哪些不能收都是要耗费心力去琢磨。

据说清朝唯一进入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一天要见的下臣多达百人。

还有就是高官要在朝廷争斗中站位,一旦站错位就有被抄家灭门的风险。

比如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中,权倾一时纳兰明珠的大儿子、曹雪芹的祖父都因为站错队为而被雍正抄家,一下子从高楼跌入深渊。

同级之间的应酬更多,名头也多,什么同年、同窗、同科、同乡。

动不动就要搞各种聚会,虽然内心都很厌烦,但又不能不去。

不去就会被边缘化,被孤立,没有正常的信息来源,在官场上就是寸步难行。就如公司团建一般。

在外的臣子更难

京官难当,在外任职的官员就能好过一些么?

京官再难,想要做京官的官员也绝对比要外任的官员多。

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京城的机会多,所以在外的官员会想尽办法去巴结京官,以期望得到举荐的机会。

外任官员给京官最多的孝敬就是“冰敬”“炭敬”。

送金银财宝、珍玩字画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也不容易送出去。

“冰敬”“炭敬”就好很多,毕竟这是日常生活所需。

所谓“冰敬”,就是夏天供官员们取凉,冷存食物的冰块,相当于现在的空调和冰箱。

夏天时用盆或者箱子装上,放在屋子里,犹如避暑胜地。

“炭敬”,就不言而喻了,就是冬天在屋子里取暖的。

这两样东西不起眼,却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在古代很值钱,送起来又不张扬。

清末时期,官员之间的私相授受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买官卖官。

当了官就可命的贪污,上班基本打卡混日子,可能会比先前日子好过一点,不需要那么辛苦。

可是也会面临各种战乱与起义,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结语

说了这么多,清朝官员的日子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苦逼与希望共存,风险与富贵相溶。

苦逼的工作状态比现在的小公务员要辛苦的多,根本没有什么下班可言,工资待遇还低的要死。

特别是京城的底层官员,没有外任官的灰色收入,有的是高额的京城消费。

风险也是巨大滴,很可能会受各种意外事件的牵连。

但机会也是多多的,随着资历的增长,总能有各种机遇出现,富贵之路要多出很多,甚至还有一步登天的机会。

不过,封建时代官场的风险要远远超出新时代,抄家灭族时有发生。归根结底都是时代的棋子与悲哀。

5 阅读:1276
紫山看历史

紫山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