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帮助犹太人的辛德勒过得如何?为何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秋恒看军事 2024-10-12 07:08:10

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来源/老狐话史作者/老狐话史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呢。

自1993年起开始拍摄、历经整整十年呕心沥血,这部详细记载了犹太民族苦难史的电影,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巨大的世界轰动。

《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是世界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是一名犹太人。

拍摄期间,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表示了对这段痛苦历史的悲痛,他说“这次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

“突然间,我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来直面现实了。”

拍摄结束以后,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更是将所有个人所得捐献给了美国大屠杀博物馆,以此纪念逝去的600多万名同胞。

该影片深刻揭露了在二战那个沉重年代中,生命显得如此苍白且无力;在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下,犹太人的处境是那样使人绝望;在黑暗历史时期肆意对人性进行践踏时,万千无辜者的生命只能在饱受折磨后陨落。

为了能够体现出非凡的艺术性、思想的严肃性,更好地将历史的氛围带入到影片当中。

斯皮尔伯格选择使用强烈的黑白色调,让一切的恐惧与无助都在此色调中尽数展现,也让这段悲惨历史更具质感。

此时,灰色的世界、丑陋的社会无疑更加凸显了一个闪光的人格——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犹太民族的“民族英雄”,辛德勒其实并非大家眼中的“完美”,而是在战争中的一个复杂而又立体的人。

是那样的社会与局势、以及犹太人的信仰为他冠上了“王冠”。

在战争伊始,辛德勒不过是一个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利用战争与犹太人换取利益的精明商人。

但在亲眼目睹过一场犹太人的大屠杀以后,辛德勒的良知战胜了利欲。

他一改往日潇洒肆意的生活作风,将一张张辛德勒名单开出,以“生产需要”的名义挽救了无数犹太人民的性命。

在泯灭人性的残酷背景下,辛德勒为犹太人带来了人性的光辉。

面对生命,他做出了让世界铭记的选择。

在接过那枚篆刻着“拯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经文的戒指以后,已经在动荡乱世中尽自己最大努力、将生死置之度外,挽救1200余名犹太人民性命的辛德勒痛哭流涕——他痛恨自己能力的不足,没能挽救更多人。

作为一部经由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其原型主人公与电影主角一致,同名辛德勒。

当他带着1200余名犹太人熬过战争,迎来生存曙光以后。

这些犹太人成为了他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部分,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晚年时,辛德勒整日与犹太朋友们一起谈笑风生,在交谈中抚慰着彼此的灵魂。

只可惜,身为一名杰出的商人,战时独到的眼光却在战争后突然“无故消失”——他在去去世时穷困潦倒,曾先后多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

辛德勒究竟为何沦落至此呢?

一、从“纳粹党”到“犹太党”

1908年,奥斯卡·辛德勒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斯塔维塔的苏台德德国家庭呱呱坠地。

他的父亲是一名农机企业老板,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家中在不久以后迎来了一个妹妹。

从小,辛德勒就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积极”地完成着学业,但他本人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认为这个行为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心愿”。

这种思想在其大学期间得到了具象化体现——为了能够顺利完成阶段性学业,1924年,成绩平平、难以过关的辛德勒伪造成绩未遂,遭到学校开除。

彼时的他正在一所技校内读书,父母有意想让他继承农机企业,并将其发扬光大。

尽管过程重重波折,但辛德勒还是完成了学业,只是没有参加毕业考试就进入大学学习。

大学期间,辛德勒遵循父亲的要求学习机械与汽车驾驶等行业技术,毕业后进入父亲的公司工作了3个年头。

学习毕业、继承家业,毫无疑问地,辛德勒的生活堪称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但他却并不满足于这种“长期受到桎梏”的现状——辛德勒认为,自己总是在父亲的羽翼庇护之下。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无论是推动他走上读书的路途,亦或是成绩造假东窗事发之时,均是父亲出面摆平、为他寻炸退路。

此时此刻,辛德勒对于“自由”的渴望达到了顶峰,他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

此时,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眼前——婚姻。

1928年,辛德勒与妻子结婚,婚后的他不再为父亲工作,而是尝试了多个其他工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过起自作主张地人生、不幸破产的辛德勒才终于发现,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

1935年时,身为捷克斯洛伐克公民的辛德勒,加入了奉行分裂主义的“苏台德德国党”,试图在政治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同样是为了还清债务。

自破产以来,辛德勒由于长期酗酒早已债台高筑——在其加入德国党、从事特工行动不幸被捕时,他就是这么回复了捷克警官的问题。

1938年,苏台德地区根据《慕尼黑协定》并入德国,辛德勒也遂该区域一并加入了纳粹党。

次年,辛德勒奉命抵达达克拉科夫,并在当地开设起一家工厂谋生。

当时,由于纳粹党的占领,犹太人的工资相较于波兰人来说低廉几倍,这也是辛德勒一开始选择雇佣犹太人的原因。

但随着时间流逝,在亲眼见到犹太人惨遭纳粹党全面屠杀以后,辛德勒开始改变了对纳粹的看法,决心尽可能多得救出一些犹太人。

要知道,这时候,他已然开始为工厂中原本的犹太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庇护了——面对盖世太保的检查,辛德勒就连工人的妻儿子女、甚至残障人士都称为“必要的工人”。

作为一个对战争有重要作用的军需企业,这样的理由足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或许,此时的辛德勒自己都不曾意识到,在与犹太人的朝夕相处中,他心中的天秤逐渐向犹太人倾斜。

二、“犹太民族英雄”

自1941年以来,辛德勒成了监狱的“常客”。

他曾两次因为涉嫌黑市交易被捕、因为亲吻犹太女孩被捕、因被指控行贿改善犹太工人状况伴随着被捕次数与日俱增,辛德勒身处在牢狱之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好在,他曾经身为德国党时的人脉拯救了他。

也正是因为他们,辛德勒才能拥有这样一家制作军需物品的工厂,从而光明正大地对犹太人提供保护。

到了1943年时,犹太人区基本被清空,剩余仍然拥有工作能力的犹太人,被转移至拉普左的、由阿蒙·哥特统治的新纳粹集中营。

当时,哥特本想将包括辛德勒工厂在内的所有工厂转移至集中营内,对所有犹太人进行“集中管控”。

不过,这个说法显然是欲盖弥彰——身为一名威名在外的党卫军首领,哥特的行为不过是便于自己无聊时残害犹太人以供消遣。

此时,辛德勒的人脉再一次帮助了他。

通过磨砺多年“阿谀奉承”的外交手段,以及众多人脉的暗中助力,辛德勒不仅避免了工厂的转移,还成功在拉普左内的集中营中建设了“子集中营”,用于收容工厂附近的犹太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子集中营不仅可以保护犹太人们免受随时处决的危机,还配有较为完善的食宿设施,更是允许进行宗教仪式。

得知性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无数犹太人们欢呼雀跃着,将辛德勒奉为“神明”,也为他冠上英雄的称号。

看到犹太人们难得露出的笑颜,辛德勒的内心百感交集,发誓要救下更多遭受纳粹摧残的犹太人。

1944年,苏联红军的脚步越来越近。

此时,纳粹党开始关闭集中营、关闭所有与战争需要直接有关的工厂,并决定将犹太人处死。

经过辛德勒的游走周旋,他的工厂得以保全,与1200名犹太工人一起转移到了苏台德地区。

重新稳定下来以后,辛德勒开始思考“拯救更多人的计划”。

眼下,战事的失败已成定局,他的贿赂与游说再不起作用,只能勉强庇佑着工厂中现在的犹太工人们。

那时候,借口提供军火保护犹太工人的辛德勒经常遭受军备官员质问——他们深知以辛德勒当前的水平难以制造炮弹,怀疑他在与纳粹党作对。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尽管在转移工厂与犹太人的时候,辛德勒还带来了一些炮弹材料,可制造出的可用炮弹实在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他只好自掏腰包,从黑市买来军火充数。

此外,为了控制犹太人,党卫军提供给工厂的食物少之又少。

虽然辛德勒曾据理力争,提出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就不能提高生产效能,但这一点却被纳粹军官嗤之以鼻——她们表示,如果犹太人不愿工作,那就可以送他“长眠”,换一个愿意工作的犹太人。

眼见“说理”这条路子行不通,辛德勒便只好与妻子一同秘密寻找食物来源,更是在四处寻找生活物资的同时帮助了数千名犹太人寻找工作,借此增加他们的生还希望。

1945年5月7日,辛德勒的工厂中回荡着英国首相丘吉尔宣布德国投降的消息。

闻言,依靠在一起的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战后,由于曾经身为纳粹党成员,辛德勒或将面临以“战犯”身份处决的风险。

为了保护他们的“救命恩人”,无数犹太人开始帮助他潜逃。

1948年时,因在战争中掏空全部积蓄、再也无法生活下去的辛德勒,向美国犹太人联合分配委员会提出了申请补偿。

但令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收到了超出总支出105.6万元的美元补偿。

有了一定经济能力,辛德勒决定重操旧业,再度成为一名企业家。

但可惜幸运女神再也没有眷顾过他——辛德勒所尝试的所有行业均以破产告终,他只有依靠着犹太人的接济度日。

1974年,辛德勒因晚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逝世,享年67岁。

他逝世以后,耶路撒冷的圣方各济会同意了其生前向朋友们述说的心愿,将辛德勒安葬在了耶路撒冷,并在他的墓棺上堆满了石头。

这是犹太人的最高礼遇。

参考资料:

辛德勒诞辰113周年:《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原型的真实人生 ——澎湃新闻

0 阅读:179
评论列表
  • 2024-10-13 16:05

    这算啥啊,最高礼仪不是送六颗金灿灿的铜粒吗?

秋恒看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